![]() |
![]() |
|
|
影视广告的八大误区 7 上页:第 1 页 误区三:影视专业代替广告影视专业,艺术主题取代实效目的 当有人说自己是影视广告制作的专业人士的时候,我经常问:您知道什么是广告吗?知道我们要拍的这条广告片的目的吗? 答案往往是差强人意。的确,很多人拍过几百条广告。而且就画面来说拍得也不错,但这个画面空间要表达什么,他们经常给你的是或含糊或玄妙的艺术诠释,很少有人从广告目的性、从销售概念去给人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您碰到的创意、导演是这样,美术、摄影、灯光、道具、服化也大多如此。 这样的班底拍出的广告不危险吗?他们是影视专业的人才,但他们是广告影视专业的人才吗?相信您自己会有判断。 作为广告影视制作的人员,他们大多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应该说在影视制作上相当专业,因为他们深谙艺术思维。但广告影片和电影、电视、戏剧、文学在思维和创作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始终是围绕一个商业目的,而后者则是表现一个艺术、社会或人生的主题。 应该说,影视广告制作群体是非常辛苦,也是非常努力的,他们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广告影片,但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好心办坏事,特别是广告导演在影视广告创作中,如果不能时时想着商品,刻刻记着销售目的的话,那只能把广告导向一个艺术主题,而不能实现广告的真正目的,这正是很多广告好看,却不奏效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中说过,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句化推展到广告片上也同样适用:广告是为老百姓、为商业目的服务的。灵动制作在与国内外的影视专业人才合作过程中,始终遵循商业思维模式,也要求具体制作人员必须以商业思维来进行创作。事实上,讲清了思考和创作的方式,这些创作人员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发挥聪明才智,更容易拍摄制作出更好的广告作品。 误区四:画面主导一切,人物说话越少越好 影视是声画的艺术。声音在电影中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默片大师认为是破坏电影艺术,但事实证明,声音非但没有破坏电影,而且还推动了电影的进步,试想今天还有几个人想看一部无声电影? 广告其实也一样,人们看广告只不过是在电视剧或栏目间歇中的轻轻一瞥,亦或是在这段时间做点手头的事,聊天、倒杯水或上厕所,很少有人会认真地关注广告画面,单凭画面一闪,两句广告语,就让别人了解您的产品、记住您的产品,往往难以实现。因为人们不仅没有看到,也极有可能没听到您的广告。 而相反,在人们视觉放松的同时,听觉系统却在照常工作,不论人们是否在面对广告画面,对其声音都会自觉地接收(个别有残障者例外),而这正是有些广告画面制作精良却很难令人印象深刻,而有一些广告看起来一般,但因为声音到位传播,其产品却家喻户晓的区分所在。 画面和声音是有机的整体,机械、教条地强调画面作用,认为人物说话越少越好,是违背唯物辩证法,违背“毛泽东式广告”原则的,“唯画面论”只会损害广告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多说,针对不同的广告,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说出最重要的话,合适才是最好的。例如,商品的名字,必要的功能等就必须说,而且在一个广告里要多说几次,这可能是违背所谓的艺术规则的(画面里描述的内容,声音可以不出现,或者声音应该说其他的),但它并不违反广告商业目的,它只会强化商品,增加人们的记忆度,从这种意义上说,声音更是十分重要。 误区五:演员只要造型漂亮,不用会表演 广告影片一个镜头时间较短(一般是1至3秒),也许正因为这样,很多导演,甚至演员自己才错误地认为,只要外型或造型漂亮就可以,不会表演也照样拍广告。 对于某些类型广告片,上述观点也许适用,但对绝大多数广告片来说却是相反的。广告影片惯于通过人物来展示商品,演员的健康漂亮只是广告影片成功的充分条件,但绝非必要条件。演员会表演,生动的表情和语言能更好地表达产品的功能和内涵,即便是纯摆POSE(造型)的广告,会表演的演员也能更好地领会脚本,能更好地表达产品的精神内涵。 “重造型,轻表演”这种机械化的艺术观点导致了广告制作界不好的倾向,拍出来的广告画面千篇一律,表现方式也多数只能是画面加旁白(或画外音),同时因为演员没有学过表演,只能依葫芦画瓢,很难展现出打动人心的一面。 所以,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导演,灵动制作提醒您在挑演员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问一下:这个“演员”会表演吗?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