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乐华”多品牌架构真的愚蠢吗?
7 上页:第 1 页 质问2: 罗清启先生观点:品牌是与企业的竞争战略协调一致的。通俗地说战略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在行业中要确定自己独特的方向,才能保证这个企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TCL+乐华的品牌构架难道偏离了TCL的战略目标吗?答案是显然没有。首先,战略概念大于品牌概念,品牌需要与企业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但企业战略目标却不需要与品牌协调一致,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TCL收购乐华的完成可以认为是战略层面的举动,是一次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是没有品牌的界限的,就同海尔收购美国人寿,通用收购汤姆逊医疗设备事业部一样,战略的意义在于创造利润,为企业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品牌是为战略服务的,它不会受品牌的束缚,也就是说,因为战略的需要导致品牌表面的冲突,是完全可以通过品牌化策略进行修正与调整的。在这里,罗清启先生实际上已经颠倒了企业战略与企业品牌的位置。其次,乐华也是家电知名品牌,中国市场多元化特征相当明显,还没有哪个品牌能覆盖所有的目标市场,多一个品牌,就多一种覆盖目标市场的武器,TCL收购乐华是家电企业间的并购,并没有脱离TCL李东生苦心规划的3C战略范围,而且TCL和乐华两大电视品牌完全可能从产品、渠道、市场推广、品牌名称等方面进行目标消费群体的区隔,在品牌运作策略上完全可以采用多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化调整,明确TCL、乐华不同的品牌定位, 减少二者关联度来细分市场、区隔品牌,二者对于TCL这个企业来讲,完全是产权层面与资本角度的关系。以竞合的形式造大TCL在彩电行业的蛋糕,共同成为实现TCL战略目标的战略业务单位。 (从TCL的发展过程与经营走向来看,很清楚TCL的战略方向是“电子”+“通讯”+“信息”,3C产业发展是TCL的企业目标。从现实的结果来看,TCL彩电2002年国内销售额稳居第一,并不断向彩电的大屏幕化(背投)、信息化(HID)、数字化发展(等离子),提高在电视领域的技术升级与未来发展。通讯领域,从TCL 在手机苦心经营和战略投资以及国内销售数量和赢利状况也说明了TCL在通讯产业的战略定位。再就是TCL 的信息化发展,其从引进空降兵吴士宏开始,就一直坚持在这一领域的长足经营。 所以,从TCL的行为轨迹和发展过程来看,其企业产业战略定位是很明确的。罗先生在文中质问TCL有没有战略的疑问应该可以解答了。一个企业的战略形成与战略实现,应该用时间与过程去看待,而不能在某个阶段、从某个方面抓住一个点去评说。站着说话的确不会嫌腰痛,因为只有切身其中才会深深地感受到战略过程的艰苦。) 质问3: 罗清启先生观点3:这些品牌之所以掉队背后有多种原因,这些失败的原因都折射到品牌中去了,所以,我们要发展的这些品牌都是些问题品牌,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保留它们的成本也是很高,并且需求重新定位,也就是为这些品牌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乐华的失败原因不能简单归咎品牌层面的原因,导火索是企业渠道模式突发性的改革,而深层面的原因是乐华在产品研发、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足。相反,TCL在相对于乐华上述问题方面是具有比较优势的,TCL完全可以通过人才的输入、资本的注入以及管理模式的导入盘活与拯救乐华。当然这是需要成本的投入,但相比较TCL在战略层面的规划目标与品牌结构方面的发展方向而言,这种成本是值得投入的。可以说,乐华这种战略业务之所以在TCL产生,首先是这项业务单元存在战术价值,并且符合了TCL在品牌结构方面的长远规划。 另外,关于品牌的负面影响折射到品牌所带来的后续性破坏。一个品牌负面影响是否会被折射,不是看行业人事与知情媒体的了解,而是消费者对负面信息的感知与认可。就乐华来讲,TCL明显将其定位于农村型市场,属于一个低端品牌,这部分消费者由于信息的封闭性,负面影响对这一群体的传播面有多广、有多大,不能凭我们自己的感觉来分析与评判。另外,即使乐华负面影响有所折射,毕竟一个品牌价值的构成是多元化的(乐华这一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完全可以对品牌联想方面的重塑策略来调整品牌形象,改变消费者和公众的旧有认知和联想。这是一个企业的品牌策略调整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操作性来讲,是可行的。 此外,罗清启先生在文中引出科龙系作为佐证,犯了经验主义、“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本人认为科龙的多品牌战略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在于科龙品牌过多,且企业缺乏运作多品牌的能力,或者说企业没有符合多品牌发展的组织构架的保障。三星的奥克斯空调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很好的给我们上了一课。 TCL+乐华多品牌构架意味着新一轮家电企业结构调整的开始,第一轮家电企业结构重组重心在生产资源,而以TCL对乐华重组侧重在市场资源,是整个家电产业螺旋式上升的表现,它是对根据中国彩电消费市场做出的一种适时的调整,一向以速度致胜的TCL,购并乐华只不过是它新一轮战略调整的一步棋。因此,TCL+乐华多品牌构架是非常明智的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非一时冲动的“愚蠢”举动。 柳海鹰:广告学、管理学学士,曾任香港才子集团品牌总监,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企划总监,市场总监等职,青岛大学兼职教授,在国内期刊、专著上发表有近20万字的学术文章。何先进,擅长于企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研究,先后服务于海信、海尔、统一等公司,曾担任行销科长、市场经理、运营总监等职。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hxj9717@16.net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