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特别关注 > 中国制造VS日本制造

中国制造VS日本制造

“日本制造”的恐慌来自那里?“中国威胁论”真实存要吗?在华日企高管首度正面回应。


《环球企业家》, 2003-08-14, 作者: 赵嘉鲁娜, 访问人数: 3803


7 上页:第 1 页

  GE: 您认为从日本制造型企业的跨国发展过程来看,有什么经验得失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平田:首先要承认现在的竞争是世界水平的竞争,对手很多,不同的市场、客户有不同的需要,要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和当地的文化历史: 经济形势的变化也要时刻关注,比如金融方面的变化,外汇市场汇率的变动,极端的例子还会涉及到战争。

  经济全球化之后,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很多东西不再很容易进行预测,需要在庞大信息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合理决策。我觉得信息系统的程度越高越精,对于要做判断的人、他的头脑和企业经营哲学的要求就更突出。

  每天我都要告诫自己:“明天就会有人赶上我们。”作为跨国企业来讲,每天都要努力,而且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对周围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要全方位的掌握。

  高野:没有独特的世界级技术,会导致失败。日本企业大约25年前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因为当时家电市场成长迅速,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购买东西的人多而制造的人少,而现在世界家用制造业更趋向买方市场。

  作为三洋来说,是日企家电的一个知名品牌,但有过一个失败经历,二十年前在我们在非洲有四个工厂,在南美当时有三个工厂,竞争激烈后,到现在一大半的工厂都被迫倒闭,中国等国家也会有便宜的产品进军美国、非洲。

  所以我想强调一点,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独有的东西,才有竞争力,特别是考虑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

  GE: 三洋在日本被称为制造业的诺亚方舟,对于未来,你们究竟是如何决策的?

  高野:很多日本企业的业务结构都会选择从制造业转向相关的金融、物流业。对于公司整体事业发展,三洋的井植敏会长有一个说法,他认为一个企业并不是说刚开始是制造业,就永远是制造业,要想做得更强必须介入其它领域,主动进行战略调整,始终保持创新。

  此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中,我们的目标是,制造业方面的利润占总体的60%,物流、营业方面的占20%,作为客户服务方面的占20%,包括与此相关的金融业务在内。这是作为制造业企业的三洋新的经营模式,我们叫做三洋6:2:2法则。

  我记得五、六年前井植会长就这样说过。1990年代初的时候,日本泡沫经济一下子破灭,那是个日本企业失去目标的时代,当时金融也非常不稳定,很多公司向海外投资,基本所有日本企业都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如何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来,我想井植会长可能在十几年前的那个时候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五、六年前正式提出。

  GE: 国外很多人都在呼吁人民币要重新估值。因为汇率的变动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影响,那么从东芝的经验出发,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平田:日元汇率的变化对日本企业、经济的影响在日本企业的跨国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东芝中国的总代表我的看法是不希望看到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最初来自亚洲和日本的一些企业,现在来讲欧美企业也提出这一要求。

  无论是中日贸易还是中美贸易,中国都维持着顺差,只要WTO起作用,各个不同地区不会因为经济问题陷入敌对状态,因为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只顾自己发展不管他人,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大影响,我还是希望保持稳定。如果出现变化的话也应该是渐变。

  1968年我刚进东芝的时候一美元能换60日元,东芝当时的做法是把好的产品出口;1971年,尼克松总统提出来一美元兑换200日元,一瞬间日元汇率就上升了40%,对于升值的这部分,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内部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才能维持1960年代末的出口优势。

  日元大幅升值之后,出现了一种想法:既然我们有这么大的货币优势,可以作为资本投入到其他地方,包括海外投资,这一行动始于1985年左右,1980年代中期;还有一段时期一美元能兑换90日元,竟然升值了70%——日元成为强势货币。

  从汇率变动的方面讲,某种意义上也让我们不得不走向国际化,日本企业经过这20多年来的变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这些经验是会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有一些启发的。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gezhaojia@megajo.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4篇)
*日本制造神话破灭 中韩家电工业趁势雄起 (2009-08-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端木清言)
*海尔日本市场孤军奋战边缘化生存 (2009-04-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端木清言)
*揭秘日本空调业界11年前比对营销法则 (2008-06-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户井田园子、端木清言)
*品牌弱势:三星退出日本零售市场的真实原因 (2008-02-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倪海清)
*日本的产品制造能力出现了问题 (2007-01-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中国制造”的发展战略已失去指导意义 (2006-12-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没有疑问日本制造是中国制造的榜样 (2006-12-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中国企业可以从日本崛起中悟出点什么? (2006-10-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于斐)
*日本式经营:衰落还是复兴? (2006-01-22, 《中外管理》2006年第一期,作者:赵璐)
*日系家电 中国沉浮 (2005-04-2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步尘)
*“日本制造”何以重生 (2004-10-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叶秉喜、庞亚辉)
*让“中国创造”替代“中国制造” (2003-08-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他们凭什么?——“中国制造”屡受反倾销调查沉思录 (2003-02-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胡纲)
*洋品牌的“本土化”与“厚黑学” (2002-10-1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孔明)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4-05 05: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