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十问科特勒(上)
7 上页:第 1 页 三、对竞争和竞争战略的漠视能保证营销的成功吗? 很明显,在科特勒的营销学体系中竞争远比不过顾客来得重要,其地位不过是八十年代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兴起之后“与时俱进”的反应而已,所以尽管“科特勒营销”也考虑竞争者的分析与评价,但粗陋之处不胜枚举。 首先和政治因素一样,科特勒仅仅是把竞争者当作一个营销环境变量来考虑,环境变量的相对固定性使得营销不可能全面、深入和动态地分析竞争局势,最终做出来的方案常常是有竞争分析之名而无竞争策略之实;其次没有系统性地将竞争与营销融合,对波特的“五力模型”在营销中的运用是生搬硬套的,对竞争者的分析没有建立起一套周密完善的框架,竞争战略如何与营销组合结合存有断层,“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营销情报系统”的关系也语焉不详,这一切使得营销学中的竞争部分更多地象是一种知识介绍而无法真正地用于实际;最后由于竞争导向的“妾身未明”,使得实战中的营销规划常常只考虑竞争者的现状和战术层面,很难对竞争者的发展和战略层次做出思考,更为致命的是营销策略的拟定常常是“旁若无人”的,只单方面地考虑自己何时最优却不考虑竞争对手对此的反应可能使得最优变成最差。 事实上,企业的营销绩效不仅取决于能否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且很大程度上被竞争者的行为所决定。很明显竞争者的策略能够抵消或者加强企业“正确”的策略的实际成果,更值得注意的是顾客的需求常常会受竞争者的影响甚至发生改变,所以忽视竞争的营销观念是难以与现实的市场竞争相适应的。 尽管科特勒在《营销管理》里专辟一节“平衡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来讨论这一问题,并且认为“能够在消费者和竞争者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公司才是实行真正的市场导向”,然而具体如何平衡、发生分歧如何处理等等科特勒却语焉不详。同时他依旧不放心地强调“一家公司可能过分强调以竞争者为中心,以至于会忽视更为重要的以顾客为中心”,可见在科特勒的营销世界里,依旧认为竞争导向会“没有预定目标的常常造成过多反应”,而只有顾客导向才是“能更好地辨别新机会和建立长远意义的战略方案”。 这种三心二意的“竞争导向”,使得中国企业的“同质化竞争”沉疴缠身。 四、营销中的理性模型到底有多大实际意义? 营销学创自西方,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理性主义色彩,在“科特勒营销”中有三个极为重要的模型,第一个是“理性认知模型”(有关顾客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第二个是“理性决策模型”(有关营销组合的制订),第三个是“理性管理模型”(有关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管理流程)。这些模型乍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和茅塞顿开,然而细究下来会发现是建立在“主体的认知世界与真实世界一致”和“完整的资讯供给和无限的心理能力”这两大假设基础上的,再进一步细究下去会发现这两大假设在现实中都不存在或者说与现实的吻合程度相当差。 拿“理性认知模型”来说,90年代以来顾客需求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渗透了越来越多的情感因素,个人化认知、无规律动机、冲动性购买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从理性的角度认识顾客则顾客必不能被正确的认识。“理性决策模型”更是如此,不仅存在着“消费者黑箱”,信息的不对称和决策能力有限使得模型的作用大打折扣,现在连广告的效果都无法有信服力的衡量,更勿庸谈营销组合的效果了。“理性管理模型”把原本密不可分的营销管理过程分成一个个孤立的单元,又没有阐明如何进行系统思考,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规划与实施的脱节,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的恶化。 近年来,业界的“学院派”与“实战派”之争,企业内企划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分歧,皆滥觞于此。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