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闽派”服装 7 上页:谁在推动“闽派” 第一节:武学破绽 就像传统的武侠小说里,有门派之分,有高手之争,有流言纷纷,也有血雨腥风,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江湖;一个武林组织也只有在让江湖同道大致了解了它的江湖恩怨、武功高下,甚至是门派隐情,才是一个真实可信的门派。 同样的道理,“闽派”服装也只有在它并不避讳一些什么的时候,才能让人们大致明白它的庐山真面目及真实境遇。 综合业界各方观点,所谓“闽派”服装,就是包括泉州、石狮、晋江、南安及闽南其他地区相关服装品牌在内的泛泉州服装板块形成的一个服装文化流派,以石狮、晋江为主要产地;以生产休闲服装,尤其是男式休闲服装为主要产业特征;风格特征体现为阳刚粗犷;品牌共性则是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目前的代表性品牌有七匹狼、爱登堡、富贵鸟、柒牌、劲霸、金犀宝、爱都等。 泛泉州服装板块经过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内外功兼修,终于得成今日堪称武林一大派的超凡绝学。但“闽派”服装还是有一些至今常为江湖中人所诟病的武学破绽。 比如企业管理体制问题。个别企业家还不是真正懂得放权经营。在一些家族企业里,如果是由父亲家带头创业,家有兄弟若干,那父亲就是董事长,老大可能就是总裁,老二、老三可能就是分别掌管生产与销售的副总。许多企业也试着改变这种家族经营的模式,董事长自己当,总经理另聘高人,但过一段时间,人家总经理就不干了,因为董事长会经常干预企业的生产,对总经理不放心,插手具体事务。 比如个别企业家也存在不自量力、盲目跟风的现象。江湖传闻,石狮、晋江都曾出现个别企业为赶“明星造牌”之风,花了大量资金完成形象代言及广告片制作后,因实力不济只能暂时把广告牌放置于抽屉之事。 比如设计队伍的稳定性及其整体素质问题。石狮“爱丁世家”休闲男装品牌首席设计师刘峰告诉记者,据他所知,泉州有些服装企业的设计师是从打版师干起来的,一般只有工艺,而没有设计;一些好不容易从外面引进来的设计师又很难留得住,经常几年一换,甚至一年几换,这势必影响当地服装品牌的总体设计水平。 石狮盖奇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杨石磊也直言不讳地说,泉州的服装品牌在设计方面确有欠缺,比如与韩国比较,我们的产品品质、做工等方面,当地经销商都很认可,但在款式、配色等设计要素方面明显不如。 第二节:灰色神话 据说,石狮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源地之一,曾以“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名震江湖。 江湖公认,“闽派”服装市场最早就是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石狮“估衣摊”,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市场是何物,石狮人却已经率先练起了“市场”这种日后注定风糜全中国的武功,而且是服装市场专项绝技。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石狮在香港、东南亚、台湾等地有不少的的华侨和祖籍石狮的同胞,人数大概有六十万之众,这些人曾经源源不断地把自己不合适或穿旧的服装带到家乡来,送给亲戚朋友们。于是从1966年开始,就有石狮人将这些衣服偷偷拿到路边出售,当地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人称“估衣摊”的低级服装市场。 这种行为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从1966年到1978年间,“估衣摊”几生几灭,一有什么政治风波或割资本主义尾巴行动,“估衣摊”就消失,但一旦外面风声稍微放松一点,石狮人又开始“顶风”买卖。 当时任石狮镇新华居委会副主任的蔡奕云说,当时从港台、东南亚把服装带进来也非常的因难,海关有严格规定,于是石狮人哪怕是夏天一个人也要多穿好几套,过了海关再脱掉放在塑料袋里提回来。 蔡还说,当时甚至有很多石狮人拼命鼓动海外的亲人以回家探亲的名义行帮带“洋服”之实。他们虽说是回来探亲,却并非真的到石狮,而是每人身上拼命多穿几件衣服,过了海关把衣服脱下来交给早已在那里等候的亲人后,立即又返回去。 此后,随着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的发展,石狮人很快走完了从模仿到创牌的过程。一个庞大的服装批发市场随之在当地形成。 据1992年的统计数字,石狮市当时拥有18条商业街、8个专业市场、6座商业城、6000多家服装商店,市区每4个人就有一个服装店。 石狮的服装市场,一下子闻名全国。据说当时每天全国各地光经销商就有3-5万人往石狮跑,石狮也有上万服装推销员遍布大江南北。小小石狮市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近2000个销售专柜,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代理处。 石狮服装也频繁到外地展销。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在上海“一百”的展销开始,到1993年止,石狮总共在上海、北京、天津、郑州、哈尔滨、牡丹江、大连、沈阳、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地进行服装展销。 石狮的服装市场和石狮产服装一时传为江湖神话。 但石狮与此同时也几乎成了“冒牌”、“假货”的代名词。 第三节:帮中软肋 不可否认,1990年前后,“闽派”服装在江湖上可谓毁誉参半。但“闽派”众英雄对此却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毕竟,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长就难免会有尴尬和隐痛。 真正让“闽派”中人普遍感到英雄气短的是,“闽派”地面上目前只有石狮服装市场有一定规模,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整个服装市场的变化、产业的升级和竞争加剧,其原有的市场形态和商业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闽派”发展所需。 这并不是说“闽派”服装的产业平台这几年来没有什么发展。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会长周少雄在总结“闽派”服装优势时,就曾提到,在总体实力上,“闽派”服装的产业链相当完整,上下游分工明确,产业互动良好,总量按地区面积平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问题是,“闽派”服装需要的是一个能与产业不断升级相匹配的更完善、更高效、更领先的服装产业链。比如包括一个像大连一样的国际服装节、一个像温州一样的庞大营销网络、一个全球性的服装商贸平台。 令人遗憾的是,“闽派”服装平台却没能与时俱进,或者说全面跟进。据说在此之前,浙江义乌没有市场,义乌人组织考察石狮后回去建成一个综合性大市场,很快就奠定了全国性小商品市场的地位;浙江绍兴轻纺城、广东虎门服装市场等起步也比石狮晚,但由于注重规模,规范管理,也都后来居上。 一份来自官方的材料透露,2001年,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之前,福建省政府要学习浙江省建设大市场的经验,曾派出关于市场建设课题组到各地调研,目的在于为福建省市场分布格局作一个战略性的规划。其中关于服装市场建设问题,专家认为,选来选去,就是石狮规模大,可市场的经营水平又不高。但要把服装市场选在其他市县,又没有把握。 这就是整个福建纺织服装业的软肋之所在。 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整个“闽派”服装的帮中软肋。 第 1 2 3 4 5 页 下页: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闽派” 8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