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竞争推动下的生鲜经营--2003年生鲜市场述评 经过2002年一路狂奔似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连锁商业在一个颇为不平静的市场环境中又快走过2003年,非典和并购的苦痛、喜乐一直伴随着业内同行,消化磨合以及稳定提高成为连锁超市的发展核心。 商业竞争推动地区间的梯次发展。在中国的连锁商业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商业发展程度较高,市场环境成熟的城市,也是零售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在竞争的推动之下,优胜劣汰促使中心城市的零售企业向顾客市场细分化和精细化管理发展,管理水平提升较快;同时,中国的二、三级城市正在逐步成为零售市场规模化拓展的焦点,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梯度开发趋势明显,所以在中心城市市场竞争中的管理积累、人员储备和管理技术移植将对企业未来长远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在连锁超市的持续发展中,生鲜经营仍是发展的重头戏。生鲜经营作为连锁超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在根据超市业态进行着个性化的演绎,除了大卖场之外,非典之后,社区店、生鲜超市和生鲜专卖店明显加强了对社区消费的渗透。从表面上看,各种业态的多数超市经营生鲜商品大类结构比较齐备,但企业生鲜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1、生鲜经营尚缺乏特色和差异化 由于竞争和生鲜品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同种业态之间生鲜商品结构一直存在着同构化的问题,生鲜经营项目可模仿和复制性非常高。由此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生鲜新品开发的力度和投入不够,新项目的开发方式比较粗糙,因此无法掌握特色商品的技术独有;二是生鲜加工制成品的更新比较慢,时间周期一长,特色商品的销售业绩也会“褪色”。所以生鲜品研发将是考验零售企业与供应链上游企业合作成效的关键环节。 2、卫生管理和品质控制:消费者长期关注的问题 2003年由于非典原因,食品安全性问题正在成为消费者和社会各界长期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超市赢得顾客的基本信誉保证。但是与超市有关的食品质量问题依旧是频频出现,2003年7月份广东省消委会对广州市11家超市的卤水掌翼、凉伴菜等熟食进行采样,并且第一时间送到广州市疾病防治控制中心检验,在32种熟食当中有27种商品的菌落指数超出国家标准要求,只有5种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不合格率达到84%,其中即使一些十分重视现场卫生管理和品控的大牌超市也未能幸免。那么连锁超市生鲜品现场加工和销售环节情况如何? 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规模较大的连锁企业都比较注意卫生和品控管理,但由于卖场规划设计和投入水平的不同,实际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目前一些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正在进行HACCP等国际认证标准的辅导和准备工作,并有可能在其供应商当中推广,以减少由此而承担的消费风险,这一管理动向应该引起中国以及国内零售企业的重视,因为它将有可能把中外零售企业之间的管理差距再次拉大。 今年的非典防治正在抬高超市生鲜经营的门槛。超市生鲜经营发展到今天,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问题一直没有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在实际经营中也是问题频发,令人堪忧。非典疫情使我们在反思公共卫生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这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为超市生鲜经营设立的门槛?这个问题既涉及企业的社会道义责任;也涉及企业的投资效益。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