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中国造”的迷雾--兼论“日本造”与“美国造” 7 上页:第 1 页 日本人的声音要比美国人的声音更值得我们聆听。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迈克尔·谢里登的报道,他在东京采访的一位日本通产省高级研究员指出,中国工业仍然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低成本的模式,而日本先进的生产厂家仍然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领域保持着优势。 他说:“在中国真正成为能够与日本并驾齐驱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前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尽管中国在全球制成品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但中国的出口品仍然局限在较低一级的产品上。例如,就电视机而言,日本专门生产高清晰度的较尖端的产品,而中国则生产标准模式的产品,后者的价值要比前者低得多。” 他指出,日本从中国加工产品的过程中得到了好处。因此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使用的却是从日本进口的部件。标有“中国制造”的电脑可能采用的是英特尔公司的奔腾芯片、微软公司的处理系统和日本或韩国生产的液晶显示器。他估计,中国出口产品的一半是由外国子公司生产的,其中许多公司是日本公司。 他说:“中国公司在几乎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海外的同类公司,不论是在资本、人力资源,还是管理方面。结果,中国没有其它选择,只能指望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来提高出口竞争力。” 忠言逆耳。 日经BP社的社长吉村久夫先生告诉我,日本经济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低迷中熬出了头,2003年的GDP有2%的成长,企业效益也取得了很大提高。企业复苏的原因主要是三点,一是甩掉赘肉,保留肌肉,卖掉多余资产,在企业内部推行合理化改革;二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重点是数字家电,首先是DVD播放机、数码像机、液晶产品等,产品服务也有了进一步充实;三是海外市场的开拓。 日经BP社出版的《日经商务》杂志提出了日本企业“不败给中国的7项原则”,即进一步改革生产工艺与流程、制造产品流行周期较短的产品、增加多技能职工、从世界各地聘请优秀技术人才、不追求过剩的产品性能、重视流通时间及质量、将企业重点从生产转移到研发,呼吁日本企业在新的技术和产品、生产系统、物流系统、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经营改革。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在传统的高性能、高品质基础上(日本的传统是“工匠文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一点可以说全球无敌),已经开始注意和消费者需求的快速互动,以“消费者价值”而不是“产品高性能”为中心。其未来的竞争力绝对不可以低估。这一点,从本田汽车在中国的成功就可见一斑。 经常到日本的马云先生还有一个看法,日本在制造领域里面已经放弃了一些低端制造业,进入高端制造业,比如游戏机、机器人等富有知识含量的产品。 最后简单说一下“美国造”。维亚康姆中国区总裁李亦非小姐说,美国造的都是有灵魂的东西,美国品牌传达的都是精神性的、文化的、生活方式的价值。这让我再次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的预言,他说20年后经济会转而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现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说过,美国的可怕就在于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流行全球,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标准。 依照上面的分析,大致可以说: “美国造”造的品牌里装的是梦想,生活方式,流行文化,技术标准,造的是最轻的东西。 与之类似的还有法国和意大利在时尚产品中的创造。 “日本造”、“德国造”还有现在的“韩国造”(三星为代表),品牌里装的是最佳性能、工艺的技术产品。其中,“德国造”的品牌和工艺很强,“日本造”的功能和性能很高,“韩国造”两方面都想追,一边追求高品牌,一边力争高技术。 中国台湾地区和印度软件产业的“制造”,走的是代工之路,但代工的知识含量比较高,产业层次比较高。 中国大陆和其他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主要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代工,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都比较低。中国大陆由于有庞大的内部市场,孕育了一些“国内知名”的品牌,但在全球意义上还没有什么地位。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实的现实。正如2003年11月初,日产汽车总裁卡洛斯·戈恩在东京国际汽车展上所称的,目前,在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中,中国合作伙伴除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和销售渠道外,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而同时,合资中的外方汽车厂商却在提供技术和其他的“相关价值”。戈恩的话很刺耳,因为坦率。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主要也不能归结到中国企业自身。毕竟,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太短了。但是,我们应当有清醒的头脑。提高附加价值之路,再难再远,我们也要向前探索,向前走,否则,你就永远只能在价值链的低端,被盘踞在上面的品牌、知识专利、技术标准等等牵着鼻子走!仰人鼻息的滋味是最难受的! 原载:《新营销》2004年1月号,投稿邮箱: newmarket@nfcma.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