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象何以能跳舞 7 上页:第 1 页 “印度一直都拥有聪明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未来研究所的技术分析师保罗·萨佛说,“现在,印度人已经率先向网络空间殖民了。”在印度的技术中心班加罗尔,IT工程师的人数(15万人)比硅谷(12万人)还要多。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Wipro已经是全球知名的一流IT公司。 印度高技术人才的“看不见的手”在信息世界里已经几乎无处不在:当华尔街进入梦乡,地球另一侧的印度分析师正开始忙碌地消化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最新发布的财务信息,为下一个交易日紧张地准备报告;他们为像摩根大通、友邦保险和美国运通这样的公司追踪信用卡用户的财务信息,分析借贷者和投保人的健康或财务状况,以评价他们的业务风险;他们即时处理着雷曼兄弟和波音公司网站上的交互信息;他们甚至为美国邮政局和食品检验机构分析处理数据。 麦肯锡预测,印度的IT服务业在未来的5年中将增长5倍,成为一个年出口额570亿美元、提供400万人就业、为印度GDP贡献7%的巨型产业。如果印度经济在未来几年中进入像中国那样的高增长,它将在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甩在后面。 这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塔伦·凯纳和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黄亚声在《外交杂志》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印度是否能够取代中国?》的文章中,二人认为印度已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在“比中国强大得多的支持私营企业的基础设施”的帮助下,在国内企业家成为民间英雄的社会环境中,在长期内最终可能推动印度的经济超越中国。 不过,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那些设在印度的、科幻世界般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上移开,就会看到一个仍然非常“发展中”的印度: IT服务业提供的就业人数不足全部劳动力的1%。印度的人均收入还只有480美元,其中有3亿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印度的10亿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文盲。商业中心孟买的拥挤街道上布满了贫民窟和垃圾堆,随处可见露宿街头的城市新移民。印度的官僚机构效率低下在发展中国家里也是突出的,大多数官僚机构臃肿、腐败、无法正常工作,一桩商业合同纠纷会耗上20年。印度企业外逃资金数额惊人,其中藏在瑞士银行的估计便超过了1000亿美元。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矛盾、同时拥有幽深历史和广阔未来的国家,造就了一批“目前能够与欧美最好的公司展开竞争”的“印度象”。本刊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家企业来进行介绍,他们是代表印度企业“现在”的Reliance集团;代表印度企业“过去”的历史悠久的贝拉集团;代表印度企业“未来”的Wipro。他们的创富传奇以及随后的转型努力,正是在一个逐渐市场化的环境中如何与外资势力翩翩起舞的过程。对于那些在与跨国公司的同场竞技中长大成人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些“印度象”的个案故事无疑具有鲜活的“标本”意义。 印度模式及其转型 从1947年印度独立至1980年代末,印度经历了被称为“尼赫鲁混合经济模式时期”的第一个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由国大党上台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宣称:“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一种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通过这种社会主义,我们把人民引向繁荣新天地。”政府推行一种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公私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公私营两种经济部门共存,有各自的经营范围。国有经济主要集中于投资较大、周转期较长、对国民经济有着统治和支配的作用的经济部门,在其他经济部门则积极扶植私人企业。 在1990年代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执政的印度国大党都奉行一种“自力更生”的发展政策。政府规定,凡自己能够生产的工业品均不准进口,在印度的外资私人企业必须与印度合营。这一战略下的印度国内消费品市场,大部分产品都是本国制造,并能输出纺织、制糖、钢铁、化纤等产品和设备。但是同时,由于关上了进口大门,国产商品在国内市场上处于无需竞争的地位,质量和效率都日益下降。这一时期,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唯一比例下降的国家。 进入1990年代,印度开始从尼赫鲁时代的旧模式走出,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出现这种转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际环境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印度重新思考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与模式。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无疑也迫使印度重新思考原来的社会主义色彩的发展模式。从自身的经济发展而言,印度在1970-1980年代出现所谓“五低”现象:“计划经济效率低、私营经济总量低、人民生活水平低、经济增长速度低、发展模式效益低。”不仅没有出现期望中的经济奇迹,反而陷入3.5%的低增长率困境。从政治力量变化来看,一直扮演印度政治舞台主角的国大党因政绩差强人意已如强弩之末,印度人民党利用印度宗教力量,效仿老甘地的谋略和手法掀起印度教民族主义,逐渐取代国大党成为印度第一大党。 印度的经济改革始于总理拉奥执政时期的1991年。拉奥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被认为是“大刀阔斧”式的“实质性改革”,包括取消大部分工业许可证制度;修改垄断法,缩小国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并引进自由竞争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将内向型经济转为外向型经济;调整外贸政策,促进印度经济的国际化,等等。经过改革,印度在诸多方面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经济增长突破了传统的老牛式的缓慢速度。根据印度官方统计,1992-1997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6.8%,2002年增长4.3%,2003年预计增长7%,大大超过了1951年至1980年期间3.5%的年均增长率。 原载:《环球企业家》2004年一月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