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美化恐慌与中国公司增长力 7 上页:第 1 页 政策保护可以依靠吗?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准备在3月份的“两会”上提出汽车行业的“过度开放”问题。李创办了吉利集团,并在1999年涉足汽车制造领域。他所领导的吉利汽车,迄今仍是中国民营汽车业的领头羊。 但吉利至今仍徘徊在技术含量不高的低档轿车市场,其最高端产品——上海华普轿车借助了富康的配套技术,这是欧洲10年前的轿车技术。 3年前,李书福为获取汽车生产牌照四处奔走;3年后,他获得了生产许可,并且建立了四个规模不大的装配工厂,却发现市场被外国品牌的汽车占据(包括两门高尔——大众的这款轿车主打低端市场)。 更让李书福不平的是,他在2003年遭到丰田汽车的起诉。后者名义上指责吉利“侵犯知识产权”,实际上切断了丰田A8发动机装配吉利汽车的可能性,李书福不得不自己投资发动机厂。 吉利能不能在跨国公司占据市场的情况下赢得发展?这是一个问题。面临同样问题的包括华晨汽车、奇瑞汽车等一批未与跨国企业合资的本土公司。 但依靠政策保护能否让吉利获得发展?这更是一个问题。国有控股的大型集团——上汽、一汽、东风长期依赖这种政策保护,却距离全球汽车工业越来越远,如今这些集团借助对外合资重新夺回了市场。外资对于中国三大集团的价值不言而喻,相信即使政府出现政策倾斜,受益者也不会是吉利。 三大国有汽车集团已很少有人提出“过度开放”的公开意见了。在东风汽车董事长苗圩的“再造一个新东风”计划中,包含着以市场换技术、发挥制造优势、进入世界500强的方案,这是一个积极务实的态度。 一种更积极的态度 “中国去年出口了53亿双鞋,等于给全世界每人生产了一双鞋。”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最近在一个论坛上说。这种被称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工业品支撑了中国出口的一大块,也描述了中国公司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末端位置。 改变这种位置,中国本土企业需要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和更为全球化的操作思路。 经济学者张维迎在黑龙江召开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年会上发言说,如果全球产业分工呈金字塔状,众多中国公司连二级供应商都算不上,很多是三级、四级供应商。他举例说,浙江著名企业万向集团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但万向根本没有向福特、通用供货的资格,而是在向福特、通用的二级、三级供货商供货。 张维迎认为中国公司急需从产业链的低端爬到产业链的高端,担当整个产业链的“包工头”,从而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大公司。物美、吉利正是这样的潜力公司。 这是一个太过长远的话题。比较现实的分析来自朱明,朱是中国银行的经济顾问,曾长期研究国际贸易话题。他认为中国公司应发挥劳动力优势,在研发、品牌、营销、规模和质量等多个层面突进,真正变成一个制造公司而非简单的装配公司。 这些观察家不否认外资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认为这不意味着很多中国公司将成为附庸。朱明认为第二次全球化正在开始(第一次始于上世纪70年代,是欧美制造业的外包),本次全球化浪潮以服务业的外包为主,涉及了更多的就业人口。这种服务业的转移对于中国公司是巨大的机会。 在中国的公司领袖中,并非人人都是悲观主义者,李东生、唐万里等人正雄心勃勃地向世界500强迈进。积聚更大的资本让李东生、唐万里有了发言的底气,他们的资本运作也启发了一批埋头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家。从2003年开始,一大批中国公司谋求海外上市——其中包括四川通威、浙江好孩子、中芯国际等,也包括北京物美、浙江吉利。 “从现在起到2004年9月,是内地企业在香港、美国融资的最佳时机。”电讯盈科副总裁、曾任香港电讯总裁的张永霖告诫说,“我们在关注美联储,它有可能在今年10月份加息,加息之后上市融资会变得困难。”张永霖曾是一位成功的跨国公司高管,他在国泰航空公司工作了30年,这种建议和眼界值得中国商人学习。 原文发表于《经济观察报》2004-02-16第147期 第 1 2 页 本文由 授权转载,版权属于原出版人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