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茄红素市场观察 7 上页:第 1 页 “红色风暴” 番茄红素所具有的优越生理功能和防癌、抗癌作用,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医药保健制品新宠”,番茄产业则被称为“红色产业”,中国的番茄红素开发亦被纳入“国家863计划”,受到的高度重视。但行业投资者更为关注的是,这红色产业的风暴什么时候都会来临?普通消费者也在关注,什么时候才能自由选择到物美价廉的番茄红素产品,而不是像目前一样选择余地很小,产品价格又比较昂贵。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意大利的第三大番茄生产国,新疆大面积地番茄在番茄种植使当地具备了发展大规模番茄加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人需要番茄红素保健制品,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白领一代也更为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积极购买番茄红素类产品,这些都将推动番茄红素市场的发展”,德隆集团生命红红花开发公司销售经理王献民向记者分析了公司进军番茄红素市场的主要原因。王献民说,公司1999年即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番茄红素的提取及工业化生产研究,采用冷冻结晶相结合的方式,在番茄红素的工业化生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申报了发明专利。公司目前年产国际上通行的番茄红素6%含量的油树脂产品4500公斤,已向市场提供番茄红素3%-10%含量的油树脂产品及3毫克、6毫克、10毫克/粒的番茄红素软胶囊产品,市场反映良好。 瑞奇鸿博爱董事长兼总经理姚铭显然也看到了番茄红素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并且深知中国企业运作番茄红素项目的“成本优势”,他向记者分析番茄红素市场:中国每年大概有150万癌症患者,每位患者年均医药费1.5万元,能够到医院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基本上都是以城镇患者为主,他们一般都是有支付能力的人,一算就知道番茄红素的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在了,这仅仅是治疗癌症的番茄红素药物市场容量,其实亚健康人群更是番茄红素产品的最大的消费群体,如果再加上美容用品和食品添加剂,市场容量就更大了。而在中国研发生产番茄红素产品,成本较国外进口的产品大为降低了,同时中国还有品质卓越的原料优势,就如在新疆,企业从老百姓手中收购番茄,一公斤才两毛钱,成本非常很低,瑞奇鸿博爱一年都要收购几千吨的番茄,公司力争把番茄红素产品尽快推向全国市场。 绿谷(无锡)公司执行董事吴嘉萍向记者透露,而在中国,目前仅有少数几个番茄红素类产品获得产品批文,台湾地区曾在饮料中加入番茄红素,结果销量很好,北京有一家化妆品公司把番茄红素添加到化妆品里,市场反映良好,农夫果园也正在向大众推广番茄红素的概念,但中国出现规模化的番茄红素类药品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目前许多国内消费者可能都知道番茄红素对消化系统有好处,但又不知道该买什么产品以达到补充番茄红素的目的,许多人把番茄当水果吃,但其实这样做人体很难吸收番茄红素,因为按照番茄红素占番茄8/10000的量计算,一天要吃够一千克的才能够达到人体每天应当有8毫克的摄取量。因此,只有番茄中的精华部分——番茄红素产品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科学需求,从目前国内投资商看好番茄红素项目的情况来看,番茄红素市场极有可能有未来引发“红色风暴”。 期待健康市场 番茄红素能够引发“红色风暴”就预示着这一市场的成熟吗,这显然还不一定。因为任何一个产品市场的成熟都是以规范和公平竞争作为基础的,如果连这样的基础也不具备,那这一市场将是畸形的市场。 新疆乌鲁木齐市医药保健品个人代理人丁正华先生曾长期关注番茄红素产品,但他至今也没有正式代理此类产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还不成熟”。丁正华向记者分析,番茄红素市场虽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目前农夫果园也已经向大众传播“番茄红素”和“新疆番茄”的概念,但这一市场从培育到成熟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目前市场最需要的就是一两个真正“做事业”的企业,应当注重原料品质和产品质量,单一的概念炒作最终结果将是空洞无物,对消费者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丁向记者举例,如新疆某企业集团宣称进军番茄红素市场,但这一企业集团“从来就不是做实业的主,只会炒作概念”,如果此次又在炒作“番茄红素”概念,那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培育又有何益处? 哈尔滨身心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鑫东告诉记者,目前已有几家企业拿到了医药保健品批准文号,番茄红素产品正逐渐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发展潜力很大,但若没有一支好的操作团队,市场也很难做大的。当市场上的番茄红素产品逐步增多时,在产品运作和市场推广上如果没有认真对待,“红色风暴”带给业界的也将是“畸形”的市场。 笔者观察到,一个某进口的番茄红素保健食品××胶囊的市场操作,其产品“配伍”是很合理的,有很好的保健效果,的确是一个好的产品,但却没有一个好的操作团队,现在运作这一产品的团队主要是在招商“圈钱”,每次招商会都在豪华大酒店召开,铺设豪华排场和“阵容”,一次就花费十几、几十万元,但在圈到钱后对经销的承诺和服务都跟不上,弄得名称已经很臭了,这点行业内人士都知道。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20-86571888-8861,电子邮件: gdklez@hotmai.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