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转型文化冲击波
7 上页:第 1 页 联想员工亲历裁员(节选)
今天,恐怕是联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大裁员。我们部门9个人,今天送走了3个,还有3个要转岗,剩下3个。整个研究院走了30多人,转岗20多人……
昨天晚上,研究院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有20多位“责任经理”参加,我才清楚了整个裁员过程。3月6日启动计划,7日讨论名单,8日提交名单,9-10日HR审核,并办理手续,11日面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今天就是面谈日。在B座一层的两个小会议室。进去的人,领导首先肯定他过去的成绩,然后解释战略裁员的意思,然后告知支付的补偿金数额,然后递上所有已经办好的材料,然后让他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字。平均每个人20分钟。
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过程中进行。即使我是责任经理,我也只知道明天由我陪同的员工——坐在我隔壁办公位的,朝夕相处两年多的一个女孩儿(姓名隐去)。
……
早上,她比我到得要早。向她问声“早上好”后,我就心虚得不敢再说一句话了……我坐在电脑边发呆,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电话终于响了,我走到她面前,先和她握手,再叫她去楼下的会议室。她知道去会议室意味着什么。那两个会议室从早忙到晚,所有进去的人,出来后就直接收拾东西走人。但她一直很平静,因为在她之前,我们部门已经进去两个了。大家都这么熟了,也不用多说什么,不到5分钟,就结束了所有谈话,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了字,走了出来。她是FM365转过来的,经历过365那次疯狂的裁员,所以她很清楚这一切。
到午饭时间了,她说:先去食堂吃饭吧。但我不忍心告诉她,她的IC卡现在已经被注销了。所以我劝她去外边吃。负责另外一个人的责任经理却直接说出来了,还有人告诉她,人力地图也已经注销了。当时她明显非常失落,感觉突然和公司一点儿牵连都没有了。她在联想工作3年了,可就在两个小时之内,联想就不再有她的任何痕迹。就这么被公司抛弃了?转眼功夫,就不再是曾经引以为豪的“联想人”啦?
……
下午,我送她到家。路过一个小学门口,堵车。她说:我还从来没有下午从这里走过,从来没见过这群孩子们放学。是呀,我也是每天工作到很晚,白天回家还真不习惯。在她家坐了一会儿,因为我知道她这时候心里肯定非常不好受。她说了很多当年365的事情。是呀,不管你如何为公司卖命,当公司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曾经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我特意多呆了一会儿,听她说话,因为我知道,她虽然表现得很坚强,但我一转身走掉,她很可能会哭的,就像今天裁掉的许多人一样。
……
是谁的错?是领导的错!包括FM365在内,这些方向都是看好的,都是挣大钱的,但为什么联想会失败?我不想在这里深究,但只是觉得,领导犯下的错,只有我们普通员工来承担。 这是我亲历这两次重大战略调整,所得出的结论。我想,我比许多人都体会深刻。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本刊记者 杨 欣
“文化管理中常犯的两个错误,就是‘没有充分说到’或‘说得过于绝对’。” 美国硕鼎企管顾问公司总裁林正大一语道破天机。
美国硕鼎企管顾问公司总裁林正大对本刊直言不讳:联想以前的文化设计,某种程度讲是自己在为自己挖陷阱。因为本来IT业竞争就非常惨烈,产业可预测性就很差,你的文化建设如果仅仅是以你高速成长期为背景来设计,就必然为自己今后面临挫折时埋下隐患。
〖文化,要为行为提供“说法” 〗
林正大分析认为:以前联想文化提倡高效、严格,这是典型的生产企业文化。那么后来转型为国际化、服务与高技术的联想,提出让员工的发展服从于企业发展,推广亲情文化。这本应是正确的,但切忌不能把亲情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作必然联系,因为,知识分子最需要的是对他专业水平的认可。何况,中国人讲究情、理、法,“情”字当头,当它与你的理、法相冲突时,你的亲情文化对此作了充分说明了吗?
对于“快速走人”与“亲情文化”的冲突,林正大恰恰认为联想应有可为:IT界的核心技术知识或企业财产往往存在于员工脑海或磁盘中,技术的流失远比传统企业要容易得多。所以企业为离职员工迅速办理离职手续,既是对企业财产的保护也是对一个员工在联想声誉的保护,避免别人对你离职前一些举动产生猜疑。这也可以说成是一种亲情文化。但是,联想这种本是业内习以为常的“惯例”做法,却没在联想提倡的亲情文化中加以注释,没有预先评估你的文化会不会和你的裁人手法相违背,因而必然要造成本次裁人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透过现象看本质,林正大归纳说:其实,管理有时并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你赋予它什么说法。比如:中国人崇尚孝敬父母,但为什么会有“大义灭亲”和“忠孝不能两全”的行为?就是因为有了“大义”和“忠为主,孝为辅”的说法。因此,文化管理中常犯的两个错误,就是“没有充分说到”或“说得过于绝对”。
〖文化要有所“变”,更要有所“恒”〗
从联想的几次战略调整来看,企业顺应环境变迁,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布局是非常明智且今后依然会发生的行为。那么,联想的文化是否也应随之及时全面调整呢?林正大认为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企业文化是分层次的,其中的核心文化是你不论做什么产业或长期内都保持不变的价值观,而且越深层的价值观越应不变。这就要求你在打造核心文化时,考虑问题要长远。
对此,林正大举例说:联想提出国际化,那你今后聘用主要干部是准备用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你的产品为什么都是中国名?如果你的产品不断延伸,你要分清哪些是一百年都不会变的,如何夯实,哪些是支流?所以,企业在打造自己的文化时,要注意不能让它过于混杂,要理顺在企业不同的时期、进入不同产业的主次文化。比如:某建筑企业提出以人为本,后转型进入服务业,那么它需要调整的不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观本身,而是赋予它新的内涵,以适应新产业的要求。
所以林正大总结道:企业战略转型中,既要避免失去文化的一致性,还要注意适应变革,预先解决变革与文化的矛盾。切忌让你的文化仅仅是从嘴里讲出,一定让它和你的组织架构和具体行为相匹配,越匹配越容易变革成功。□ 本刊记者 董文胜
8年来,高建华三进三出惠普,经历了两次降薪,两次裁员。 他感觉到惠普文化是一个充满细节的文化, 像空气一样弥漫着,像水一样湿润着。
〖“惠普不是家,却像旅行团”〗
伴随着联想的战略裁员,一句玩笑话:“哭着离开联想,笑着离开惠普”在不经意间开始流传。对“哭着离开联想”,高建华说没有发言权,但对“笑着离开惠普”却深有体会。
高建华,原中国惠普首席知识官(CKO),在惠普与康柏合并过程中的职务是中国惠普“合并与整合办公室”(MIO)主任。
2003年5月,高建华在做完惠普与康柏合并之后,自己也主动搭上裁员的末班车离开了惠普。这已经是1986年以来,高建华第三次离开惠普了。
“惠普有一点好,你的工龄是连着算,员工号是接着用。如果我还在公司的话,我一定是排在前十位的。” 现在已经是一家咨询公司老总的高建华一直与惠普保持着联系,前几天还在谈一个合作项目。
他离开惠普时,是想出去看看;回来时,还是觉得惠普好。
高建华喜欢惠普的环境。尊重员工,信赖员工,惠普是假定人性本善的。所以惠普从不刻意对员工保守秘密,与员工保持着连续的信息沟通,即使有些信息对竞争对手是宝贵的。从1939年大卫·帕克与比尔·休利特创立惠普以来,这一点一直没有变。
惠普的办公室是开放的,从员工到总裁也就有几步之遥,在这个空间里大家平等相待。在这里,外方员工与本地员工没有任何优越感。惠普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在薪水上的差距甚至比国内一些大企业还小,所以在物质基础上,你能感觉到惠普员工之间的平等。
与许多跨国公司一样,惠普不提倡员工奉献,但要忠诚。奉献是不要回报的,而忠诚是平等的、没有二心的交换。忠诚在工资中月月清,年年清,这样公司与员工谁都不欠。所以,惠普有一种认识:员工离职不是背叛,走之前都会大吃大喝一顿,开欢送会。
当然对等的,公司裁人也应得到理解。而且裁员时,惠普给员工的补偿也是极为讲究的,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要始终做到稍稍超过员工的预期,让员工满意,这个度的把握是一种艺术。
惠普在努力营造一个让员工舒服的工作环境。“惠普不是家,而更像一个旅行团。”高建华用了一个比喻。在惠普工作更像一次旅行,过程非常重要,大家要相互帮助、相互协调。到达目的地后,大家也就散了,但会留下珍贵的记忆。
〖“用情绪化方式处理情绪化问题”〗
国内企业裁员有时还显得有些不尽人情,而大洋彼岸的惠普之道,看起来倒更有社会主义的味道。
听闻此次联想裁员两个小时内通知走人,高建华表示:这在惠普以及其它企业来说都是很少的,因为你作为一家公司,裁人的决策可以很无情的,但是在处理上没有理由无情。我在惠普时自己就曾经通知过十几个人,让他们走。这件事完全可以处理得更好。
在整个裁员的程序上,联想做到了理性,但在情感上失分了。感情上的影响要比理性大多了。当一个人面对失败的时候,他的情绪是大于理性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想到情绪的处理。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化的东西。
我知道,前几天美国西北航空公司裁人也像联想。因为万一谁在飞机上做了一些手脚,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我觉得这种高风险当时可以理解。但是像IT公司,没有听谁说,员工知道被裁之后会对公司造成伤害。这里就有一个假定人心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如果你假定人心是善的,你就不应该担心员工会做坏事。
〖“先假定员工是善的”〗
有了惠普体验,高建华谏言中国企业:“第一,要尊重,我们要假定员工是善的;第二,我们要相信员工,信任员工。”
人心善,意味着什么?我很早就可以通知你走。有些公司之所以临时通知就是怕你有足够的时间做对公司不利的事情。所以就会出现门卡、邮箱、胸卡被取消了。但在惠普和康柏合并的事情上,大多数员工提前一个月就得到了通知,而且还给一个月时间,让员工找工作,可以不在公司上班,但公司照发工资。你一边上班一边找工作,也可以。
对于门卡、电子邮箱,只要不超过预告规定时间,离职员工都可以一直使用。对这些“细节”,高建华给予的评价很高。
高建华说:“在惠普,甚至有的人愿意被裁,为了能拿补偿金。有的员工可以拿到2年的工资,而且还可以免税,此外还能把各种福利全加上去。所以,许多被裁的员工发现:自己得到的补偿往往会稍高于预期。”
惠普的做法,让你感觉到企业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因此从惠普走的人,没有一个人骂惠普的。
有人说,这是惠普的社会主义。新任CEO卡莉·菲奥利娜上来之后,虽然进行了一些革新,但惠普之道的核心并没有变:信任员工,假定人性本善。
〖“我曾两次亲历裁员”〗
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坚持不裁员的惠普也注定不可“免俗”,但事实上,即使是在困难时期,惠普的首选一般也是公司高层先扛着,而非裁员。高建华在惠普期间,就曾经历过两次减薪10%而员工不减,以及两次不得已的裁员。
1、人性化的末位淘汰
在惠普,员工每年都会被评分,得分情况一方面会影响员工薪水的浮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决定会否被末位淘汰。
末位就是指评分过程中只得1分。如果有的部门所有员工都相当优秀,得2分的人也有可能排在末位。惠普的末位淘汰是隔几年一次,不定期的,一般间隔2~3年,淘汰的比例是5%。 “当然,这种评分,一般上司都会跟员工讲,你为什么得这个分数。他会跟你讲,你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措施。当然,对于评分结果也有人会有不同意见。”
2001年年底,惠普进行末位淘汰时,高建华把裁员消息直接通知了员工。当时就有一个员工提出了反对意见:“我虽然两次都是1分,但我来公司3年,这3年中换了5个老板!每个老板都有不同的想法,每个想法都没做完,我哪儿来的业绩?这个后果是不是都该由我承担?公司是不是也该反思?”这位员工的话,让高建华备感裁员之痛。
在被裁的员工中,当时还有一个人留给高建华的印象非常深。当高建华把裁员消息通知他后,正好有一个客户给他打电话,结果那位员工不露声色,非常热情地与客户谈生意,还在讨价还价,并约好第二天面谈。高建华当时非常感动,但结果却无法改变。
与裁员的残酷形成对比的是,惠普对裁员在程序上严格管理,并采取了许多人性化措施。
做末位淘汰时,公司会事先留很长的时间与员工沟通,同时通知到人。通知者都不是顶头上司,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其它部门主管或者更高一级的主管。这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另外也是为了防止部分员工受到顶头上司的不公正对待。
高建华当时是惠普华北区的助理总裁,他在通知员工被裁消息的时候,会有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员在场。一般是先讲公司整个裁员的原则以及员工的权利,最后是员工签字,表示员工已经接到通知。另外,被裁员工的意见会记录下来,并反馈到公司决策委员会。
考虑到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惠普还专门请来了心理医生、健康医生在医务室等着,以防万一。甚至在末位淘汰的名称上惠普都作了变动,而改用一个中性词——“缩减编制”。
在这个过程,惠普还请了一家猎头公司,讲目前这个行业里哪些公司需要人。
末位淘汰,高建华就经历了这么一次。
2、力求公平的并购裁员
2001年9月4日,惠普与康柏正式宣布合并。重组前惠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宣布合并到开始启动程序,前后争论了8个月。这样大家都觉得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这一点,惠普不像联想采取了比较突然的方式,让被裁员工有些措手不及。
在惠普做事,不能有“意外”。任何事情都保持及时地沟通。这也是惠普做事的风格。
兼并重组中,富余员工先在内部消化。如果部门被撤,则其最优秀的员工基本都会安排到其它部门。另外一些优秀的员工不想在公司,一年之后也还有可能回公司。
重组时,一切从零开始。
每个人都假定是零,全员下岗。董事会先挑选公司总裁,总裁再来挑选副总裁,这样一层一级往下选。所以,谁有本事就让别人来选。当时的高建华得到了两个位置。经过一层一层挑选之后,剩下的员工也可以毛遂自荐,公司有一定的机动位置让员工主动争取。
重组裁员时一般都是斜着切。每一级都有被裁的,大家觉得公平,心情也好。总监、经理都有被裁掉的,高层次的人不准降级使用。一方面这对公司不划算,另外管理层员工降级使用心理也会不舒服。
再接下来就分批走人,以保证工作的延续性。这些员工从一开始就知道要被裁掉,分别签协议。他们会拿到不同的一笔奖金,有的也会有期权。
2003年5月,惠普重组的门关上,11月康柏的门关上。在惠普与康柏的合并重组中,惠普用了一年时间,而康柏用了一年半。
在处理完公司的合并事务后,高建华也搭上这一班车,主动离开了惠普。而谁又敢说如今依然在使用惠普邮箱的高建华,以后不会再创“四入惠普”的传奇呢?□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