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躁之劫 7 上页:第 1 页 2001年的6月前后,正值护肤品销售的淡季,危机在Q公司已经出现。早期开发的市场在经历了上市初期的疯狂增长后,广告的拉力开始变弱,零售销量增长开始放缓,客户也处于消化库存阶段。而且,先开发的客户已经拿到了铺底,回款额的回落是理所当然的。更严重的问题是,市场开发方面四面出击导致摊子铺得太大,业务人员和促销员工资、广告费、促销费等费用直线上升,给上游供应商应付款也随着出货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整个Q公司的现金流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面对这种局面,Q公司的两位老板作出了以下的措施: 1、 调整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标准,变相降低收入,同时削减差旅费; 2、 严格控制促销活动的举行,基本断绝赠品的发放; 3、 减少广告投放力度,同时想尽一切办法拖延及扣减支付应付的广告费; 4、 给供应商开具延期支票,同时找借口扣减应付款。 这些招数果然奏效,Q公司的支出马上降了下来,但是,负面作用也马上显露无遗:营销人员积极性急剧下降,陆续有人离队;终端销量也继续下滑;催债电话每天不绝于耳,公司的声誉在广告商、上游供应商当中一落千丈,彼此的合作难度开始加大。在酷热的夏季里,Q公司就象一棵处在干旱之中的幼苗,苦苦地等待着甘露的降临;这一场甘露,就是9月左右开始的护肤品消费旺季。 8月到了,Q公司渴望的旺季马上就要来临。8月下旬,采购部、市场部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地寻找供应商、广告商,终于把一款救命的新产品--**精华霜套装以及配套的宣传品捣弄了出来,推向市场。 产品出人意料的受到了经销商的追捧,一时间订单不断,居然有一段时间严重的供不应求!从产品推出到9月份底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单纯该产品的回款就达300多万,让Q公司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一些员工甚至认为,最艰苦的时候已经过去,公司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腾飞。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垂死之前的回光返照,因为,同样具有鲜明个性的两个掌舵者之间已经出现了深深的裂痕,不光是经营思路上的分歧,还有性格的差别已经使彼此无法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探讨公司的未来。 Q公司这座根基不稳的雪山即将发生严重的雪崩。 自从新产品推出以后,X就很少回公司,公司里的说法是他到各区域去指导工作了。当然,对于大区经理出身的他来说,到一线市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因此,D也没有太多的怀疑。 10月份的某一天,X回公司了,还带回来了三位神秘的客人—在到公司之前,X打电话给D,让他暂且回避了。这三位客人到了公司参观了一番,还和采购、市场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简短的座谈,然后就到郊区的成品仓库参观。第二天,X安排他们去参观“工厂”—一家位于另一座城市的日化加工厂,当然,在X的介绍里,这是Q公司的财产。 神秘客人在参观完工厂后就离开了广州,给Q公司员工们留下了一个个迷团。但在此后的几个月里,除了供应商、广告公司继续催债以外,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2002年的春节,是Q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二个春节,员工们照常的拿年终奖金,然后放假,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没人知道节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春节后的3月份,一款包装相当精美的防晒套装样品陆续寄到了客户手上,客户反映还不错,于是纷纷打款订货,Q公司上下又忙碌了起来。然而,4月下旬的一天,办公室的员工们突然接到通知—马上收拾好手头上的所有个人物品,暂时回家候命,当月工资将会按时发放到各人帐户! 员工们不知所措,但别无他法,只好回家待命。待债主们收到风声赶到Q公司的时候,早已人去楼空,除了几张办公桌外,值钱的东西已经一搬而空了!赶到仓库,价值数百万的货物也不见了踪影!Q公司神秘蒸发,债主们纷纷拨打负责人手机,却都已关机! 事后,员工们才知道,原来D与X已经达成了协议,由X出资收购D的所有股份,D退出公司;X则与前面所述的神秘客人共同出资在上海成立新的销售公司。当然,这些事情是在几个月后才逐步曝光,在当时无人知晓。 Q公司神秘消失之后,经销商陆续收到通知, Q公司原有业务由上海***公司全权接手,原有销售政策不变,但要和新公司重新签订经销合同;同时还可以销售西北O公司(新公司的大股东)生产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特有产品。原来,西北的O公司看中了Q公司相对完善的销售网络,而X则看中了O公司相对充裕的资金,双方希望通过合作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上海的销售公司运作得如何,详情无从知晓,但听说在2002年11月左右该公司已经分崩离析,原有销售网络也烟消云散了。 2003年春节转眼就过了,曾经的Q公司员工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X被西北某地警方从上海逮捕并押送到该地。两个月后传来的消息更加令人震惊:X因诈骗罪被判刑14年!!!据说是在上海合资组建及运作销售公司过程中诈骗了O公司的巨额资金,而最终作证把他送进监狱的人,是一名跟随他多年的得力助手—一位现金入股Q公司却最终拿不回股本的销售骨干! 消息传开以后,认识X的人无不感慨万千。其实,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智商超人,口才出众,在营销界有多年的实战经验,如果把握得好,应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和D利用原来的T公司资源创立Q公司,胆识过人,但从方式上来说值得商榷;Q公司创立之初,面对良好的市场态势,如果能保持平稳的心态,扎扎实实地在已开发市场进行精耕细作,肯定会成为一个强势的区域品牌;即使在Q公司最艰难的时刻,如果对经营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应该也能度过难关,生存下来,毕竟原有的网络相对稳定,Q品牌在局部区域也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但这些“如果”都是事后诸葛。当浮躁的心理冲昏了头脑的时候,决策的盲目就不可避免了;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一时的浮躁,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至于Q公司的另一位创立者—D,据说在退出公司后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躲避债主(其实从法律意义上讲他已经没有债务了),后来开了一家咨询公司,经营状况不详。 关于X的情况,最近又有了最新的消息,据西北的朋友说:经过多方活动,入狱1年的X现已出狱,具体去向不甚清楚。 但愿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希望他在经过这次劫难以后能重新思考自己的过去,有一天能东山再起!!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wuyan1999@21c.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