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企业方法 > 寻找技术中国

寻找技术中国


《中外管理》2004年第七期, 2004-07-16, 访问人数: 2732


7 上页:三星靠什么超越索尼

台积电的生产技术可学吗?

  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教授 刘常勇

  当我们为日韩眼花缭乱的高科技而眩晕时,常常忽略我们的台湾在技术战略上的创新。殊不知,“代工王”台积电的利润,就相当于“品牌”联想的销售额!但台湾模式大陆可以复制吗?

  虽然中国企业在崛起,但我们也看到中国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上仍然落后。中国信息产业的规模虽然已经高居世界第三位,但仍然以代工为主,或只是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建立的生产据点。

  那么,在祖国大陆企业面临技术战略的抉择时刻,台湾台积电的生产技术模式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呢? 

  

  台积电靠什么成功?

  台积电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从事芯片制造代工的公司,也是目前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龙头企业。2000年信息与通讯产业全盛时期,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拥有六成以上的占有率,由于良率(yield rate)极高,因此利润可高达五成以上,订单更是排队到半年以后。

  台湾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是一个后进者,而台积电之所以能在芯片制造领域后发先至,我们归纳有以下的原因:

  1. 专业背景的领导人:张忠谋董事长过去长期任职于德州仪器半导体部门的总裁,在全球的芯片制造领域具有权威地位,能充分掌握芯片制造技术的走向,因此能以专业背景强势领导台积电的发展。

  2. 掌握芯片代工的新趋势:台积电是全球第一家芯片专业代工厂商,在成立之初,芯片代工市场几乎还不存在,但张忠谋却能预见集成电路产业将由垂直整合模式趋向解体,未来会出现大量的中小型芯片设计公司,因此将需要大量的制造代工服务。

  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管理制度:台积电最初几任总经理都是聘请自国外专业经理人,因此能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管理制度,这对于台积电进军国际市场有极大的帮助。

  4. 能充分掌握市场景气变动的趋势:集成电路产业的景气变动循环现象十分明显,一般大约以4~5年为一周期。在景气上升时,市场供不应求,所有厂商均能获利。但在景气衰退时,产能过剩,收入根本无法支应设备折旧与利息负担,大部分厂商将会遭受严重损失。而台积电则是在台湾厂商中少数能够充分掌握全球市场脉动的公司,因此敢大胆采取领先扩张策略,经由不断扩厂投资维持芯片代工市场的龙头地位。

  5. 利用新竹科学园区高科技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资源网络:健全的周边支持配套使得台积电能够非常有效率地运作,同时又利用分红配股的诱因,吸引大量低成本高素质的工程师,再加上税赋优惠政策与容易自公开市场取得大量资金,因此台积电是在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中孕育成长的。

  6. 采取虚拟整合的经营模式:台积电一直都专注于代工业务,从不分心于芯片设计,不与顾客产生利益冲突,因此能建立专业代工服务者的良好形象。虽然制造只是芯片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但台积电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专业制造服务公司,与芯片封装、测试厂商进行战略联盟,以台积电为核心,整合成为一家虚拟芯片制造厂,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条龙的完整服务。

  上述分析台积电成功的因素,前四点与张忠谋个人领导有关,第五点与环境有关,只有第六点才与经营模式相关。也就是说造就一个企业的成功,除了经营模式之外,领导人与环境也是关键因素。

  台积电的技术从何而来?

  深入探讨台积电的经营模式,可以发现由于它拥有最大的产能、最多的制程技术专利、最高的产出良率、最先进的制程设备,以及领先的制程技术能力,因此能够推动虚拟整合模式,并扮演核心厂商的角色。我们可以说,台积电模式成功关键在于:专注于芯片代工,对于制程创新不遗余力地投入。张忠谋知道芯片代工产业将遭遇极多的竞争者,除非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否则很难维持高额的利润率。

  那么台积电在技术发展战略上有哪些做法呢?我们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成立初期与飞利浦合作,积极引进技术,快速学习、复制、改进技术,同时也大量投入于制程技术的自主研发,取得大量的技术专利,奠定了自己在代工产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2. 与设备厂商密切合作,大规模引进最先进的制程设备,持续领先制程技术创新,并与设备厂商合作研发,主动推进制程技术创新。

  3. 与客户紧密合作,争取芯片设计公司的专利授权,使自己成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台积电近年已将技术发展战略重点集中在客户服务,以专业代工优势提供很高的生产良率与充分的产能,重视客户的知识保护,推动虚拟芯片厂的经营模式,进而提升客户整体服务的能力。 

  4. 研发重点放在制程良率的提升,运用知识管理与最佳实务分享,将最佳制程技术快速扩散至所有工厂,使台积电的制程产出能力居于业界领导地位。

  台积电模式还能走多远?

  摩尔定律指出:“每18个月芯片的密集度可以成长一倍,因此将带动产品技术创新,并引发大量的市场需求。”过去十多年来,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摩尔定律在发挥作用。不过包括张忠谋等专家都预测摩尔定律大约只能走到2010年。

  基本上,芯片代工是一种经营模式的创新,而不是科技上的创新。台积电成功是因为掌握了芯片专业代工市场兴起的契机,领先进入市场,并在制程技术还在持续创新阶段,赚到丰厚的利润。不过当进入“后摩尔时代”时,台积电的未来转型也会面临很大困难。未来芯片代工产业发展的前景就如同张忠谋的年龄一般,应该是逐渐走入晚年,台积电经营模式的辉煌时期,可能就要过去了。

  专业代工是IC产业解构下的产物,由于未来产业环境必然不同于过去,当然所谓芯片代工的经营模式也将会发生变化。台积电的模式不可能模仿,也没必要模仿,但了解台积电经营模式以及集成电路产业演变趋势,对于中国未来技术发展战略,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下一步怎么办?

  祖国大陆未来面对的环境不同于过去的台湾,当然也不同于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先进国家过去采取“技工贸”的发展战略,后因制造功能大量委外,而转变为“技贸工”的战略,以产品技术与营销技术为发展的重点。台湾模式则较类似“工贸技”的发展战略,以“制造技术”结合“运筹技术”,因此能在全球制造代工市场扮演重要角色。至于祖国大陆过去所采行的“贸工技”战略,显然已经无法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需要设计一套既能面对21世纪全球竞争环境,又符合中国国家目标的发展战略。 

  中国可以继续采取筑巢引鸟的战略,欢迎国际大厂在中国建立生产据点。从事制造代工虽有利于取得制造技术,但中国不能以成为世界工厂为满足,因为这只是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大陆企业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在产品应用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产品系统技术严重落后于西方企业外,在软科学的“运筹技术”与“经营技术”也不如台湾企业。因此面向21世纪,中国企业应采取“技工贸并进”的多元技术发展模式,且将技术研发放在最优先发展的地位。

  以下针对推动“技工贸并进”的多元技术发展模式提出一些建言:

  1. 运用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结合官产学的力量,并投入大量公用部门资源,共同协助中国本土企业建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2. 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系统技术,主动制定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规格,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并藉以与国际大厂进行技术合作交流。

  3. 重视产品设计、应用软件等产品应用技术的研发,开发具有中国市场特色,且能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作为中国企业立足中国市场的优势基础。

  4. 关键零部件技术与系统技术的研发难度较高,可以重点选择在中国市场具有优势的一些项目,与先进大厂进行合作研究。

  5. 积极推动经营技术与运筹技术的创新,并结合世界工厂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快速扩大营运规模,作为迎战全球竞争的利器。

  6. 营销上采取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双轨发展战略,建立自有品牌,掌握中国市场的营销渠道,研发具有中国市场特色的营销技术,并以低成本与战略联盟手段进军海外市场。□


1 2 3 4 5 6 页    下页:UT斯达康:拥有核心技术之后……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0篇)
*日立松下东芝合作TFT TCL或会参股 (2004-09-16, 经济观察报,作者:杨云高)
*何日走出“核心技术失语”的尴尬? (2004-06-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濯吾足)
*市场能否换回技术? (2004-04-05, 经济观察报,作者:邓瑾)
*技术营销华硕 (2003-10-10, 《知识经济》,作者:方家平)
*从模仿到创新--韩国电子企业技术追赶的成功经验 (2003-08-07, 《总裁》2003年第八期,作者:施炜)
*把握变革,技术制胜 (2001-10-25, 《世界经理人文摘》网站,作者:George Thomas)
*以技术创新超越价格战 (2000-08-24, 中国营销传播网)
*创新:从技术到市场 (2000-07-21,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七期,作者:李占军)
*技术与市场如何实现成功对接 (2000-07-14, 《销售与市场》杂志)
*技术创新 未来之路 (2000-06-28, 《销售与市场》1998年TCL网络制胜专刊,作者:王永苏)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