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伟大的牵线人 7 上页:第 4 页 中美关系先驱 为中美关系沟通努力了33年的基辛格,今天又在商业领域发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 亨利·基辛格 作为沟通中美两国关系的先驱者和有功之臣,基辛格的名字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那幅大黑框眼镜后两眼总是闪闪发光的形象,一眼就能被许多中国人认出来。 在1970、80年代的国际风云中,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曾秘密访问中国。那次访问具有非凡的意义:促成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使中美两国断绝20多年的外交关系得以恢复。与西方社会的关系修复,在后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外交基础。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犹太后裔,早年随父母移民美国。作为资深政治家、外交家,基辛格曾经担任过多年美国政界高级职务,政绩不凡,学识和学术水平也不同凡响,拥有世界级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基辛格大概是唯一受到中国四代领导人亲切接见的外国人。已逾80高龄的基辛格亲身参与中美关系已有33年,期间40次访问中国。为什么如此频繁地访问中国?基辛格回答说,“我喜欢中国人民、喜欢中国文化”,每次来中国,都为中国感到“震惊和喜悦”。当然,他还爱吃中国的美味佳肴。 基辛格这个名字,在中美两国政治关系中具有符号性意义。他显然不满足于这一点。近几年来,基辛格努力在商业领域发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他作为摩根大通的顾问,为赢得中国建设银行IPO的主承销商资格而游说奔走。今年初,在陪同摩根大通总裁威廉·哈里森访问中国期间,基辛格专程拜访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后又与威廉·哈里森一同拜会了建行行长张恩照。■ (文/《环球企业家》□ 乌村|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市场经济鼓吹者 他在知天命之年从海外找到了“理论天命”,帮助中国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吴敬琏 他有一个曾经给他带来过压力,但现在带来了更多荣誉的绰号——吴市场。 那是在1978年后,中国经济学界开始围绕着改革的目标是计划还是市场的问题而争论。由于吴敬琏顽强地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他在激烈的辩论中被坚持计划经济的学者贬抑地加上了这个绰号。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吴敬琏却以“吴市场”之美誉名扬全国。 1992年4月,吴敬琏向中共中央提出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这一建议为当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所采纳。随后,他领导的“中国经济改革整体设计”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改革方案,为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吴敬琏的“大彻大悟”始于21年前。1983年,已经53岁的吴敬琏去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ISPS)做访问学者。在那里,吴敬琏重新学习了西方经济学,更新了知识结构。之后,吴敬琏慢慢认识到:任何真正的改革,都应当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就这样,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的吴敬琏,终于知道了自己理论上的“天命”。 吴敬琏也许当初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做学问而出名。改革开放给了他一个巨大的舞台,而他也在无意中成为了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并且将这出大戏不断推向下一幕。 现在,除了以学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吴敬琏还为他在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生们讲授《中国经济》课程。■ (文/《环球企业家》□ 柳希文|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国企收购先行者 昔日的“投机倒把”者,在日后被收购并购企业的中国企业家们广为效仿 黄鸿年 在香港和新加坡股市,57岁的黄鸿年仍然享有“股市金手指”的称号。而在1990年代初,他在中国掀起的国企并购浪潮,让中国企业界至今难忘。 印尼第二大财团金光集团董事长黄奕聪的次子黄鸿年早在1984年即萌生了兼并、收购与重组中国国有企业的念头,然而当时的政治气氛并不合适,黄乃退而结网。1980年代末,黄脱离家族自立门户,在香港成立中策公司作为其大本营,伺机进入中国大陆。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之后,黄便果断出击。 黄鸿年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方法,通常以同国企整体合资开始,然后逐渐通过增资由参股变为绝对控股,再将被收购企业股权纳于海外控股公司名下,海外上市集资,实现滚动收购。 在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的短短14个月中,黄鸿年组建了庞大的企业帝国。他在不同行业打造的中策企业集团,被分别拿到海外上市。 典型的黄鸿年式收购,是一揽子收购一个地区的全部国企或在某行业大量收购企业。泉州即为著名的典型。黄鸿年在1992年收购了泉州市所有37家国企60%的股权。而在大连,中策公司与该市轻工业局协议收购了101家轻工企业。 黄鸿年的收购手法在当年引起巨大争议,被认为是典型的投机倒把。 现在,人们逐渐明白,这就是资本运作。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黄鸿年传》如此评价他对中国内地企业的影响:“他……的运作手法,如今正被内地企业家广为效仿。”■ (文/《环球企业家》□ 李波|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金融风险的反面教材 在他的手中,古老的巴林银行灰飞烟灭,也惊醒了中国的金融业者 尼克·理森 1995年2月,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轰然倒闭,而这一切都是一个名叫尼克·理森(Nick Leeson)的28岁年轻人完成的。理森只不过是巴林银行远在新加坡的一名交易员,但正是他从巴林银行的基座中抽出了一根又一根积木——转瞬之间,巴林银行就在理森的手中消失。 作为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经理的理森在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一人分饰首席交易员和清算主管两角,无人监管的环境令理森向总部只报喜不报忧。他将期货交易中的错误隐藏在一个秘密账户中,一方面制作假账来蒙蔽银行高层,另一方面急于通过几笔大额期货交易挽救这些损失。 在那个2月份的最后几天里,理森终于把巴林银行拖垮。超过10亿美元的损失大大超出巴林银行的全部资本和储备金,而此时巴林银行的高层们还在美滋滋的等待公司的分红。 几乎就在巴林银行跨掉的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爆出了“327国债期货风波”,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等有关违规当事人受到查处。刚刚运行了30个月的国债期货交易被终止,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在1995年3月的舆论空气中,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中,“327国债期货风波”都被广泛地与巴林银行联系在一起,甚至被称为“中国巴林事件”。 巴林银行事件令一心向往国际金融市场但却经验寥寥的中国金融界开了眼界。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生动险恶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演示,事实证明: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能够在短时间内把一家实力雄厚的银行干掉。同时巴林银行在整个事件中内部管理的松散和疏忽一样会令国内银行紧张起来。■ (文/《环球企业家》□ 杨飞扬|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美国形象大使 今年75岁的米老鼠略嫌有些老土,但却曾是中国电视家庭中最耀眼的卡通明星 米老鼠 1928年沃尔特·迪斯尼在一次火车旅行中创作出一只可爱的米老鼠(Mickey Mouse)形象,并在同年推出了第一部米老鼠动画片。片中穿靴戴帽、喜欢吹口哨的老鼠轰动了整个纽约。此后,以米老鼠为主打的迪斯尼一步步建立起百亿美元的动画王国。 1978年,迪斯尼公司进入中国,向中央电视台提供每晚30分钟的动画节目《米老鼠和唐老鸭》,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 1980年代后,中国动画产业开始了对米老鼠的极尽模仿。然而对于看米老鼠长大的一代中国人来说,米老鼠是一个外来文化的缩影,它代表了比卡通形象本身更为广泛和复杂的诸多事物。那个时代是不可复制的。 ■ 漫画的一代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动画片不是学习迪斯尼,就是模仿日本卡通 唐老鸭 在米老鼠诞辰五年后,唐老鸭也来到世上。由于美国观众已经不能容忍米老鼠身上有任何缺点,于是这只名叫唐纳德的鸭子便成了傲慢、自大和喋喋不休的集大成者,它和米老鼠一起进入中国,同样为国人熟知。 机器猫 这个全身发蓝,害怕老鼠的怪猫在日本红了整整27年,也影响了不少中国的动画同行。而机器猫的形象风格可以在多部国产动画片中看到,比如《海尔兄弟》。 (文/《环球企业家》□ 黄强|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推崇中国风格的建筑大师 在所有的中国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他致力于为中国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 贝聿铭 2001年,一名西方记者向众多中外建筑师征询他们心目中最佳的五个现代中国建筑,他们中的大多数根本不认为在中国能找出五个像样的现代建筑,然而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提到了香山饭店。 他的设计者,是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这虽然不是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但无疑是世界范围最为大众熟知的明星建筑师,在中国他更是家喻户晓。 他的作品总是处于公众注意的焦点——巴黎卢浮宫扩建在法国的遭遇和埃菲尔铁塔几乎完全一样,先遭到愤怒的抵制,而后又被无节制地赞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他赢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奖;形态如春笋的中银香港大厦,已经成为香港的象征。 香山饭店是他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1979年,香山饭店的设计和建成,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香山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在它开业7个月后,贝聿铭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他将获得的10万美元奖金,捐作中国留学生“游学基金”。1990年退休之后的贝聿铭,还与著名华裔音乐家马友友共同牵头组织了中美文化交流组织“百人会”,为增进两国的交往不遗余力。■ 贝聿铭小传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1940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 1942年,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入学不久即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志境内的桥梁。 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1978年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获普利兹建筑奖。 1979年完成香山饭店设计。 1982年 设计香港中国银行的中银大厦,是贝氏所有设计方案中最高的建筑物。 我们时代的建筑 constructions of our time 三峡工程 它是超大型建筑工程的最佳例证。一座3公里长、185米高的大坝将长江拦腰斩断,在长江上游形成了一座长达600多公里的巨型水库,120万人因此而迁徙。酝酿了70余年终于开始建设的三峡工程,是长城以来最庞大的中国建筑工程。它的设计发电能力相当于18座核电站,中国年发电量的九分之一。工程师说,通过它,万吨巨轮可以直达西部腹地,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前景。三峡工程,无疑是近二十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缩影。 陆家嘴 从黄浦江进入上海,抵达外滩时,你将经历一次轻微的“精神分裂”,在左手边,是凝聚着老上海历史的凝重的外滩欧式建筑群,在右手边,是钢和玻璃组成的摩天楼森林。以420米高的金茂大厦为首,70余座大厦归属于同一个名字——陆家嘴金融贸易区。14年来,陆家嘴的摩天楼建设一共用去了1419亿元,在这片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近200家金融机构,2000多家贸易公司,以及2000家金融贸易服务机构。几乎所有跨国金融巨头都在这里找到了位置。 国际大厦 1980年代,它曾是北京最高的建筑,也是北京第一幢主要供外商办公的写字楼,最多的时候,它容纳过98家外国商社、银行办事处。它曾经被改革开放之初的北京人称为“小联合国”,外商则因其外形,叫它“巧克力大厦”。1987年的《人民日报》对它的描绘:“众多的汽车,围着大楼穿梭。中国人、外国人在大楼门口进进出出,……在许多人眼里,它蒙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那个时候,这幢大楼就是北京的“CBD”。 东方广场 投资20亿美元,号称亚洲最大的这组商业建筑群,距天安门仅1200米。它是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地块之一,在1992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刚刚起步之时,落入李嘉诚手中。投资方提出的方案一出台就遭到了建筑学家、政协委员、文物专家的一轮轮反对,理由是:违反规划。东方广场工程曾一度暂停,进行方案修改——靠近故宫一侧减了两层。1997年8月重新开工。1999年7月某日的《北京晚报》称其“将为北京添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有某媒体说它是“长安街上一颗明珠”。 香港中银大厦 在完成香山饭店的设计后,贝聿铭开始他建筑师生涯中最后一项设计任务-中银香港大厦。这项设计更为特殊的意义在于,它的业主是由贝聿铭的父亲亲手创立。1918年贝祖诒创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时,贝聿铭才1岁。 香港中银大厦在结构和造型上的独具匠心,使它同时赢得了专业人士和热爱风水的香港人的尊敬。整座大厦由递减的三角向上组成的,它减轻了结构的载荷,同时使它更稳定,而节节升高的造型无疑是吉利的。从1990年大厦完工至今,它始终是香港最为人熟知的象征。 香山饭店 设计:贝聿铭 建成:1982年 上海大剧院 设计:法国夏庞迪耶建筑师事务所 建成:1998年8月 观澜湖高尔夫球场 设计:杰克·尼克劳斯等10位设计师 最后建成:2004年5月 上海杨浦大桥 设计: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建成:1993年10月 上海浦东机场 设计: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建成:1999年9月 (文/《环球企业家》□ 吕离|文 出自:2004年7月 总第100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