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行业先锋:为什么领先?

行业先锋:为什么领先?


经济观察报, 2004-09-16, 作者: 陈春花, 访问人数: 3023


7 上页:第 2 页

  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导入和产出在经历了一个轮回之后,各个因素之间就开始相互作用。我们希望这个结论能告诉中国行业先锋企业长期(指完成另一个15年)持续成长的原因。

  例如,当企业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文化就开始对企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会作用于这个企业的下一位“英雄领袖”也会作用于企业不断发展的管理战略。类似地,当企业的远景使命已经产生,它同样会反作用于企业的“英雄领袖”和其利益共同体,令他们不断迈向这个远景而不偏离企业预先设定的轨迹。快速反应也不例外,当企业具备了快速反应的能力,它反作用于企业面对的市场/客户或最终用户,表现在快速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与价值;同时,企业对利益共同体的要求也越高而其获得利益共同体的支持也越大。表现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反作用力也是如此。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不断创造企业的市场价值,也推动企业不断更新和实施更有效的运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是如此简单的周而复始吗?——正如吉姆·柯林斯在他的《从优秀到卓越》中所说的:“事实上,新经济中也没有什么新东西!” 

  结论

  2004年3月26日,联想集团在北京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第六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这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得这个资格。宝钢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形成了由近20个海外和国内贸易公司组成的全球营销网络;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在海外的合资企业已正式运营。海尔几乎占领了美国小冰箱和酒冻柜的一半市场,并且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办厂。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电视机及DVD业务,彩电产销规模迅速跃居世界第一,已拥有超过1.5亿的海外消费者。华为技术2003年的出口额已达十多亿美元,并且和3Com、微软、高通、松下等公司结盟。

  这些先锋企业在世界舞台的表现让每一个中国本土企业都感到自豪,它们证明了中国力量已经在全球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力量已经真正崛起——从大规模市场运作,到资本与品牌运作,再到海外市场开拓;这些行业先锋跨出了所有中国企业梦想的步伐,它们已经形成和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新生力量——先锋企业所代表的先锋力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领域中凝聚万众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不但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还有一大批紧随其后的正在成长发展的本土企业,在2003年全球FDI的柱状数据图上,中国比亚洲所有地区的总和还要长——“让中国沉睡吧,因为她一旦醒来,就将震撼世界。”《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2003年11月13日的专栏中引用了拿破仑这句200年前的名言,紧接着他写道:“不久前,世界还是轻轻松松,不在意拿破仑的上述警告。但现在,中国正在震撼世界”。

  事实证明,中国力量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坚定而执著。当国际巨头如摩托罗拉、诺基亚、丰田、通用汽车向中国投入成千上万亿美元的时候,中国先锋企业同样开始以全球视角来审视并组织自己的企业。它们希望获得真正的竞争力——它们追求的目的不是国际化本身,而是持续发展的目标:让中国的变成世界的,融入全球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脉搏一起跳动。

  可预见的各种异议  

  异议一:中国企业都存在着危机。

  反驳和说明:这个异议的关键是针对中国企业。的确,中国改革二十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国企业的现象是为数不少的企业逃不脱盛极而衰的命运。一部分企业由于盲目多元化产生危机;一部分企业危机产生在分配不公,由于不能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合理处置,导致企业瓦解;更多的企业则是因为人力资源水平和管理水平难以支持企业进一步提升,使企业在某个规模上处于徘徊状态。

  综观行业先锋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国企业难以逾越的危机恰恰是企业从创业阶段向更高阶段转型时期所产生的危机。行业先锋企业不但完成了这些转型,还努力通过完善企业的管理战略和发展战略进一步使企业增加核心价值、社会使命感。这些恰恰是我们试图研究和分析的重点。

  异议二:现在还无法预见这些先锋企业是否长盛不衰。

  反驳和说明:企业是否长盛不衰要留给时间,另一方面,长盛不衰的企业也可能无法做到在十多年中取得这样鼓舞人心的发展。“长盛不衰“的企业是在经历随着时间变迁的市场、很多次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各个阶段的领导人之后才能应运而生的。

  “长盛不衰”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也不适合我们目前讨论。我们研究的焦点是那些在中国改革二十多年来引领行业先锋的企业,它们可能无法做到在价值体系方面坚如磐石,可能无法证明它们对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可能无法获得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等等,但是,这些企业就像那些地质学家或探险家那样,将自己的脚亲自踩入不知深浅的河水里,引领着它们的追随者在短暂的时间里共同实现梦想。我们的重点是希望能破译这些先锋企业得以迅速成长和发展的成功模型。

  异议三:中国企业的成功主要受惠于整体经济的上升。

  反驳和说明:企业的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成长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带给企业正面的影响。然而,中国是个非常复杂、惯性极大的国家;单独的企业当然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很难说正在成长的数以万计的企业对国家没有影响;企业成长也同样带来国家的经济成长。

  我们说二十多年的时间不足以发展出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中国的企业与政府和社会之间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复杂关系。无论是海尔、联想、TCL还是宝钢、联通或平安,当它们的企业越趋于领先,它们就越难进步甚至可以说越难超越自己;当它们的表演舞台已经处在经济力量的先锋时,它们要面临一些更为深刻的挑战——它们依靠什么与众不同?我们的研究是希望了解这些企业的动力来源和驱使它们长期领先的因素,希望能探索到它们在达到行业先锋的过程中发挥着中心力量的本质角色。 

  异议四:中国企业还不构成管理之道,只是进行了十多年的模仿。

  反驳和说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当然要模仿,因为我们需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自己的国家。模仿是值得赞同的。当简单的技术性模仿走到尽头时,这些行业先锋企业要依靠什么保持增长?中国企业的管理难道没有属于“中国”的部分吗?完全的西方式的管理理论的模仿有价值吗?也能获得实践吗?到底模仿了多少呢?

  从研究的开始我们就始终坚信中国的企业有其自身的管理之道,尽管各种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在中国广泛存在着,但中国的企业还是遵循着属于自己的方式,这些先锋企业尤其如此。中国企业家不缺少创新精神,中国的企业在对资源、对机会和对变化的把握上往往有其独特的方式。即使是在对企业精心策划的战略安排和精耕细作的管理方面,中国的企业也有其独创的应用。我们希望从这些行业先锋企业中看到这些属于中国的管理之道。

  异议五:这类研究的结论往往是管理业界各种理论的罗列。

  反驳和说明:这不是一个探讨各类管理课题在中国企业成功应用的研究。我们更愿意看到在实施那些管理理论之前或同时,企业究竟做了什么令它们摆脱大部分企业所处的低层次上的竞争而迈向先锋的角色。

  我们不探讨各类管理理论是如何在中国企业成功应用的原因是:当一些企业已经取得某些成功的时候,我们怎么写它,它都是成功的;或许我们可以给它从管理理论应用的角度总结出很多成功的因素,然而也有很多其他的企业走了同样的路,但是那些企业没有成为先锋,我们不能证明它们没有很好地实施,我们却能确信它们缺少了那些先锋企业的某些因素,所以仍然在低层次上竞争甚至有些已经失败了。

  在确立这个研究课题时,我们没有把课题落在研究各类管理理论在先锋企业的应用上,我们也因此不会罗列各种耳熟能详的管理理论,这是个独创的研究,也蕴涵着独创的结论。

  异议六:研究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是研究中国的企业家。

  反驳和说明:企业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无论对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还是对中国的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发展十多年的今天,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是第一代或第二代领导人,这仿佛是回到100年前飞利浦兄弟开创飞利浦公司一样,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企业的经营人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

  然而,对还未能成为行业先锋的企业,其企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同样具备值得尊敬的企业家。

  我们不能以企业的成长经历推理出企业家在组织经营的过程中展示了他的战略和谋划能力,也不能因为企业家本身卓越的经历和地位推理出他经营的企业有着同样可观的前景。

  我们不以企业研究企业家,也不以企业家研究企业。我们希望了解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确立正确的定位,能够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能够在执行的环节上、在不同的时间对资源作出很好的布局、选择,从而得以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先锋;同时,为什么它们能够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且在其执行的环节上可以避免可能有的一千个、一万个不同做法而导致一致而健康的结果。

  原载:《经济观察报》2004-09-06第176期

1 2 3

       本文由 经济观察报 授权转载,版权属于原出版人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低价取胜,只能换来脆弱的领先 (2004-09-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政权)
*二十年公司:表面的胜利 (2004-07-29, 经济观察报,作者:吴晓波)
*被夸大的公司使命:从丑陋的资本家到艾柯卡崇拜 (2004-04-20, 经济观察报,作者:吴晓波)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4-20 05: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