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联盟:以温情相逐相随 7 上页:第 1 页 芳心缘何而动? 在竞争环境中它们所要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着一个战略缺口,而战略缺口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走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走战略联盟的道路。企业的战略缺口越大,参加战略联盟的动力越大。 历史地看,战略联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经济普遍高涨的背景下,企业为改变自身经营的单一结构,实现多渠道增长而采取的开发新行业、拓展新领域、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的新战略。当时战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积极利用剩余资本,通过战略联盟来扩大销售规模。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以促进增长和实行多样化经营为目标的牢固的战略联盟,正在为一种新的“松散的战略联盟”趋势所取代。这种新的战略联盟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联盟中,各公司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得到较多的尊重,各企业对于合作均明确地确定了独自的战略目标。特别是近年来的战略联盟,其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对未知新领域的开拓和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而是重新确立企业在本行业中的有利的竞争地位。 对于为什么联盟?泰吉(T.T.Tyejee)和奥兰德(G.E.Osland)等人提出了“战略缺口” 假设以解释企业运用战略联盟的动机。他们认为,企业在分析竞争环境和评估自身的竞争力及资源时,往往会发现,在竞争环境中它们所要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着一个战略缺口,而战略缺口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走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走战略联盟的道路。企业的战略缺口越大,参加战略联盟的动力越大。而且,企业只需投入相对较少的资金,战略联盟就可以在数个市场上纵向或横向建立起来。由于战略联盟的运作要求管理者具有创新的管理方法和技能,这对于初涉此道的企业和管理者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Drucker)把联盟看作“从不协调中创造协调”的最灵活的手段,泰吉等人把战略联盟看作弥补战略缺口的手段,但是他们的观点过于笼统,而林奇则著书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战略联盟存在一些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根据林奇的研究,公司进入联盟往往意在以下三个原则:1.达到战略目标;2.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3.充分利用宝贵资源。如果一个联盟达不到这三项原则,那么它就是非战略性的、不成功的、无效率的。 另一方面,公司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得不将公司的资源集中于公司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但是据著名的“木桶原理”,决定木桶盛水量的是木桶中最短的木块,企业也是如此:有的企业善于搞营销活动,有的习惯于技术研究活动等等。这样,核心能力就并不能完全保证公司在市场上提供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如今的产品,尤其是IT产品要依赖于许多不同的技术,以至大多数公司不可能在所有领域保持竞争优势。这样,企业通过联盟,取长补短后,就可以联合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强大的整体优势。 而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把联盟的原因归结为企业把鸡蛋分放在多个篮子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张维迎认为,联盟容易在技术、地域上有互补性的企业,以及未来不确定性高的新兴行业企业中形成,它的意义在于共享利益、减少每个企业的风险,减少投入成本。最近这10来年,联盟越来越频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高新科技企业需要的资金量越来越大,投资风险越来越高。单个企业力量有限,如果它对一个领域的探索失败了,它损失就大了,如果几个企业联合起来,或者在不同的领域分头进行探索,就减少了风险,不是一个篮子装鸡蛋,而是多个篮子装鸡蛋。如今,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案的限制越来越少了。很多在从前会被认为是“合谋”的情况现在被看作合作。 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联盟莫过于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合作形成的Wintel联盟,双方占据了世界电脑业的大半江山,每当微软推出功能更强的软件后,英特尔集成芯片的需求量就上升;同样,当英特尔生产出速度更快的集成芯片后,微软的软件也因有了更好的载体而显得更有价值。双方共同推动着整个行业向前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业标准,也造就了IT世界的两个巨无霸,形成双赢的局面。 可以看出,战略联盟的双方或多方,谋求的是一种企业间彼此能够取长补短的合作,和资源互换所带来的优势。他们坚信市场是可以逐步培养大的,联盟中每一个有实力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市场的扩大,以及联盟之间利益的合理划分获取满意的利益。通过这种联盟,避免了成本的过大,避免了维持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企业所雇佣的大量员工,每个企业的反应能力得到了保证,资本的投入也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单位回报。 战略联盟使昔日的扁舟在合作方面摇身一变成为一艘巨轮,由于在合作项目中规模庞大,从而可以使其内部进行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在人、财、物方面实现最优组合,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并相应地带来成本的降低。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xwwwh@vip.sin.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