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白酒营销的死穴 7 上页:第 1 页 内部人员近亲繁殖,低能者多 一些酒厂本身具有很好的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本来就是竞争优势,但是往往越有历史资源的酒厂,由于历史原因,或者体制所限,其负责营销的人员大多从自己的管理、技术人员脱胎而来,外派的营销人员更是基本属于“八旗子弟”。在很多酒厂,有一定关系和背景,不愿意搞生产,希望出外见见市面的“关系人员”、“子弟人员”占据了营销队伍的绝大多数位子,不仅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技能基本为零,而且由于千丝万缕的关系,极易养成“骄兵悍将”,企业指东向西,指前朝后的情况屡屡发生,企业再好的构想和市场指令,也无法贯彻。其结果是人头济济一堂,却没有人干实事,通路无人维护,促销全靠临时雇人,市场何以发展? 半老徐娘顾影自怜,避之不及 很多老品牌自我陶醉,或是沉溺于“当年如何风光”,或者喋喋不休于“历史悠久”,殊不知消费者购买产品,只是关心产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没有人愿意关心你的陈年旧事,关注你当年如何风光。而企业也不愿意研究消费者心中所想,一味的“自拉自弹”,必然是落得“对牛弹琴”,还大呼市场越来越看不懂了。反观成功的企业,大多是对消费者细分,放下身段贴近市场,贴近市场销售对象,认真研究其心理活动,再投其所好,有针对性的诉求--成功者如“金六福”,细细把玩“金六福”三个字,无一个字不是讨巧:金者,财也,六者,顺也,福者,当然就是福也!当消费者呼朋唤友之时,谁不愿意有这样的好彩头呢? 注重造势忽视质量,盛名难副 白酒和保健品不同,白酒的消费者对于酒的好坏有很强的自身感受力,一种酒究竟品质如何,消费者不会随着厂家的指挥棒转。但是很多“大手笔”和“大投入”者,坚信只要谎话说上一百遍就会成为真理,只愿意炒作不愿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只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某酒厂改头换面推出的“××”酒,在策划高人的指导下,做足“大智慧”的文章,强调舍即是得的人生智慧,步“小糊涂仙”后尘,剑走偏锋,不可谓不厉害。但是由于天生的劣势(原来的品种基本上属于中低档无法借用),而无论是利益预期还是现实需要,又必须做出一个高价位产品(这样的概念炒作,必然要花很多的钱,只有高价位的产品,才足以支撑炒作和广告所需),产生一个价格怪圈。由于不像茅台可以按年头论价格,或是泸州老窖以“第一窖”卖高价,单纯的概念炒作无法支撑酒的高价位。可怜策划人员,只好想出一个“百斤好酒,方得二斤××精华”,既然百斤好酒才得到这一点精华,一斤酒卖你百斤的价格,好像也还说的过去。但是喝酒的人不买账了,酒的精华是什么?从来没有听说过,也看不见摸不着,喝上一次如果感觉不到,还会再来消费吗?脱离产品质量的苍白空洞的概念堆砌,如何能够长期支撑高价位? 招数做给渠道看,没人买单 每年的糖酒会、招商会上,厂家和经销商“欢聚一堂”,新品种一再推出,包装一再花样翻新,厂家收回一大堆订单,大家尽欢而散。等到了落实订单,当时的热烈不再,于是厂家加大承诺,“××电视台广告支持”、“××代言人形象支持”,各种优惠承诺打动渠道,等到渠道屯满货物,却发现没有消费者买单!加上市场管控不力,价格一变再变,原来承诺的区域独家经营,变成为谁拿钱都能提货(要理解厂家业务员,大家都有任务压在头上呀!),到手的货物成为压箱底的存货,预期的利润变成挥泪甩卖,欲哭无泪! 但是对于渠道的伤害,最后一定会演变为对厂家自己的伤害,那就是渠道混乱,价格混乱,终端推荐不力,厂家费尽心机推出的产品变成了“短命”产品。恶性循环,造成大量区域市场的彻底丧失! 综观白酒行业营销问题,其实质问题在于,当前主导营销的无外乎两大类人员,一种是老酒业,具有丰富的传统酒业销售经验的同时深深陷入自己经验的“概念牢”,习惯于关系营销,不具备现代营销所需要的技能,也不适应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度研究和管理方式,因此寄希望于一种“灵丹妙药”,这就引入了第二类人员,主要是一些以前在其他行业出点子、搞策划的“高手”,后者终于找到再次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自然把“概念”、“品牌”一类得心应手的东西推向极至。立足于消费者和市场,立足于和渠道共赢才是成功的必然道路,打造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才是保证持续发展和赢利的关键。 原载:《销售与管理》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