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制造业的冬天

制造业的冬天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12-23, 作者: 易家盛洪仕斌, 访问人数: 3181


7 上页:第 1 页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让制造业活得痛苦

  管理杂志《新浪潮》有一期文章,题目叫《浙江危机》,其中指出,能源、冶金等基础工业的价格让浙江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难道这个危机仅仅浙江企业在面临么?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04年上半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9%,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7.3%,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受粮、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比去年同期上涨5.2%;衣着类价格微涨0.9%;一般日用品类价格上涨1.6%;耐用消费品类价格则下降3.9%。

  对于耐用消费品而言,原材料价格上升7.3%,而价格下降3.8%,意味着有多少的利润被蒸发掉了,而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又有多高?

  当然这个算法可能不科学,但足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压力之大。

  在各个制造企业刚刚调整产品价格的政策还没有传达到经销商层面的时候,宝钢、武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又传来明年钢材价格将再次上扬的消息,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

  虽然各行业制造型企业在这场原材料涨价风波中受到的损害程度不同,但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制造型企业重新洗牌不可避免。而面对现状,企业的内部“自救”显得更为直接和有效。虽然很多制造型企业叫喊着成本控制战略,但对于众多制造型企业其原本就是粗放性的管理,就算其现阶段能迅速在成本控制下功夫,提高了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但其管理成本也会有所抬升。

  况且这种“自救”只能停留在较具规模的制造型企业,而对于众多中小型制造企业这种自救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其次国内制造型企业以往过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产品雷同、同质化等状况十分严重,造成竞争力十分低下。

  “宏观调控的结果就是把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消灭掉,并不是有指向性的调整国企或调整民企,只要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就没有生存的必要。”而在此次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的严峻形势下,“制造型企业就必然要死掉一批”,这是卢楚其的结论。

  整体产能过剩让价格无法提升

  稍微关注产经新闻的人都经常听到一个词——“洗牌”,意即行业的领头企业通过“大幅度价格战”等手段,让部分企业因规模和管理的限制,承受不住竞争的压力,从而退出竞争,实现新的竞争格局。

  但洗牌的结果是什么?倒掉一大批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那些不顾质量,偷工减料的所谓“杂牌”企业仍然在夹缝中活得逍遥自在。

  理论上讲,在面临国家宏观调控和能源危机,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等各方面的压力下,企业自发的调整应该是上调价格保持合理的利润和生存的空间,但事情能如企业主所想么?

  近期随着部分生产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但产能过剩造成的价格总水平向下的压力依然没有得到缓解。目前,汽车、家用电器、通讯产品等重要商品价格仍呈下降的态势,而这些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态势,对抑制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作用仍然是明显的。

  过去太多的“价格战”噩梦成为了众厂商不敢轻易言“涨”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谁先涨价,谁就丧失了市场份额。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曾经为制造业立下汗马功劳,但也使得制造业现在调价的空间迈入绝境。

  整个格局就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因为价格上涨得不正常,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国家才宏观调控,但调控的结果增加了制造企业的成本压力,企业只有提升产品价格才能有维持生存的利润,这是第一个矛盾;提升价格才有生存的可能,但谁先撑不住价格压力就可能意味着马上死亡,又是一个矛盾。因为厂房、设备、产能等基础投资规模过大,国家要调控,而因为整体产能过大搞得价格很难提升,无法保持盈利水平和面临现金流的压力,还是矛盾。

  无数矛盾就是这样让企业不知如何适从,企业主的抉择是痛苦的,卢楚其说:当上老板,就意味着你永无宁日。

  超级商业业态在抢制造业的饭吃

  不可否认,超市、大型连锁等连锁等商业业态现在已经挤压得传统百货、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价格实惠几乎是所有新兴业态赢得消费者的杀手锏。甚至国内现在商业业态都已经转变了主要的盈利方式,由过去靠赚取差价的方式变成了向厂家直接收钱盈利。

  在外资大型流通企业未大举扎根中国之前,这块的竞争是不充分的,甚至可以说,这些商业业态在目前还是稀缺资源,制造业不得不在争夺这些资源时丧失主动权。甚至商家先举办没谱的特价促销后才通知厂家,然后还向厂家要这部分销售的利润,厂家说都亏得一塌糊涂了,哪里还有利润?

  关于这个厂商博弈的论述,各方的评论都很深刻,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说上几句,咱不在此充内行。笔者有朋友在家电超级连锁国美工作,笔者曾经问他:“一方面,你们的价格那么低,另一方面又要求厂家巨额的费用,厂家怎么活?”他的回答很简单“厂家降低成本!”都到了这个份上,厂家还如何降成本?除了偷工减料别无他法!

  以上事实只有一个结论,制造商渠道成本(含代理商)整体提高,呈现出了商业挤压制造业的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制造业就像一个三明治中的肉块,遭受着上面和下面的挤压,如何在“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下,实现生存和突围?  

  结束语  

  万和可以说:我有大量的库存,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前所制造的,维持现有的价格我仍然有利润,所以这个压力我可以内部消化。

  万和也可以说:我是规模生产,因为大规模生产和集中采购,以及卓越的管理,原材料价格对我整个成本的波动幅度不会太大。

  万和还能说,我现在出口规模大,国内损失可以国外补。

  甚至万和也可以这么认为:我的机会来了,我只要挺住,就实现了洗牌的目的,将来你们都死掉了,多大的利润空间都由我们来说了算。

  但首要的,万和要能挺得住,卢楚其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思想,如:以战略思维代替管理思维管理企业、树立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控制意识,以专业化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靠练好体能和添加冬衣等方式挺过这个冬天。

  《赢周刊》的某记者在采访卢楚其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万和两次快速的增长,都伴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请问为什么”

  卢楚其的回答很简单:“老板要跳到企业之外看问题。”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hsb1107@to.com

1 2





关于作者:
洪仕斌 洪仕斌:洪仕斌,江西省余江县人,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产业经济评论家,先后担任过知名企业区域经理、市场总监、销售总监、总经理,《人民网》、《中国营销传播网》、《销售与市场》《中国企业报》等全国近百家媒体专栏作家。Email:Hsb1107@tom.com
查看洪仕斌详细介绍  浏览洪仕斌所有文章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2篇)
*中国制造业:做大规模是强盛之本 (2009-06-3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思宸)
*只站在标准旁的中国家电制造业:未来全球规模扩张将非常有限 (2004-08-2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