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摩托车行业生存环境调查 7 上页:一方水土 成长的烦恼 神说:“需要水。”于是,便有了水;神说:“需要光。”于是,便有了光。(仿《圣经》)独木难成林。在成林的过程中,外部优厚的环境像神一样,满足着这片森林的各种需要。于是,重庆说:“需要森林。”于是,森林形成了。只是,在森林形成之后,它面临的已不再是有如神助般的外部环境了。 在10余年的时间里,力帆、宗申、隆鑫三大民营企业终于昂然于山城重庆,傲视群雄,它们和嘉陵、建设构筑成重庆的一道独特的森林景观。同时,一批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也跟随在后,填补着市场空白。 2+3式的重庆摩托车行业格局,构架起重庆在中国摩托车行业里的坚实的领导性地位,尽管,行业第一的位置已经不再属于重庆,甚至在去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把中国摩托车生产基地的荣誉授予了广东的江门。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重庆的产销量是三大板块之首,占全国摩托车产销量的35%以上,而江浙板块、广东板块的占有率分别为25%、30%。 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重庆的地位正在经受多角度多层次的挑战。 一是行业环境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民营摩托车企业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由于行业竞争不充分,市场需求旺盛,因此,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有了诞生与发展的契机。但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由于丰厚利润的驱使,民营资本纷纷进入,产量飞速提高,竞争进入白热化。虽然中国市场容量巨大,但是,数百个品牌各显神通,都在全力以赴地抢占市场份额,这就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混战拉开序幕,集中度也随之降低。无序竞争使摩托车企业大受其害。当然,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来自其它两大板块冲击。另外,还有来自合资品牌的大军压境。而在上个十年周期,来自外部的竞争几乎是零。在这个时候,重庆摩托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变得格外艰难了。 “重庆的二三线品牌将陆续死掉。这不是由哪个人来决定的,而是由已经到来的真正的市场竞争决定的。”建设集团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谦认为,2004年的淘汰只是个开始,而明年将更加激烈。根据重庆市经贸委的统计,在去年还有28家摩托车企业,而到今年只剩下18家了。在剩下的18家中,也不乏维持艰难者。重庆先风已经处于崩盘的危险边缘,尽管在做最后的努力,但是,先风事件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信号,重庆的18家企业的生死游戏还将继续。根据统计,在2004年里,摩托车行业前10名的集中度已经回升到60%以上,在市场总量继续增长的背景里,这说明行业即将出现分化:要么去占有更多的份额,要么在苦苦坚持之后彻底关门。 二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市场主体的转变,以卖方为特征的市场转变为以买方为特征的市场,产品已经出现过剩,以前的传统销售模式失去作用,以同质化为主要特点的产品在卖点迷失之后,导致在销售上的唯一选择就是价格。价格战将摩托车企业逼上了亏损的边缘。尽管在2003年已经扭亏为盈,但是,这个行业的平均赢利水平并不能掩盖某些企业的亏损事实。 相对于其它两大板块,重庆摩托车企业的利润额偏低:2002年全行业盈利9000多万元,而重庆亏损2294万元,与江浙盈利35757万元和广东盈利12421万元形成较大反差。2003年虽然有所好转,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那么,重庆摩托车还能继续从前的奇迹般的辉煌吗?唯一可以当作优势的是强大的配套能力。那么,重庆配套的现实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重庆被称为‘摩托车之都’的隐含意义是,重庆也是‘摩托车配件之都’,因为,如果没有丰富的零部件资源,就无法支撑起整个重庆摩托车业。”重庆摩托车行业协会的邹先生自豪地告诉记者。“重庆的摩托车配件企业很多,目前已经有具相当规模的,比如渝江压铸、秋田齿轮等,有的资产超过10个亿。”有业内人士认为,组装发动机比组装整车难,生产零部件比组装发动机更难。重庆最值得骄傲的是,大大小小的1000多家摩托车配件厂,构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摩托车配套基地。 在重庆市菜园坝外滩商场摩配市场,记者数了一下,经营摩托车配件的商家大约有300多个,原在北桥头、解放西路等地的经营户,大部分已进入该市场交易。据该市场管理部门介绍,目前该市场经营户除重庆本地人之外,还有郑州、广州、浙江、贵州等地400多户,年交易额达7000万元左右。而在重庆乃至全国最大的摩配市场——袁家岗摩配交易中心,记者看到的是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的大型交易场所,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有1000余间门面。由此可见,重庆摩托车配件业的红火。 然而,红火的背后却是难言的隐忧。根据重庆市经委的谭处长介绍,在2003年,重庆零部件企业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有480家,工业总产值213亿元。但与庞大的整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的单个零部件企业非常“脆弱”。就连重庆最大的零部件企业渝江压铸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也仅为5.8亿元。 “正因为我市汽摩零部件企业中缺少‘明星’,能够打进我国其他汽车集团配套市场或通用、福特等国际汽车巨头采购体系的重庆汽摩零部件企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就连进入重庆本地汽车企业采购比例都不大。”在重庆市有关部门的汇报文件里,已经写明了现实的尴尬。 显然,来自外部的环境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过去的2004年里,各种环境变化异常,对于重庆的摩托车配件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 首先是赢利能力。“我们能保持基本的赢利,但是,我们已经触到了天花板。”一个做基准件的摩托车配件企业的老板苦恼地对记者说。目前,他们已经占据了60%的市场,但是,由于单个配件利润微薄,因此,成长空间不大。 外部的环境变化使更多的配件企业倍受煎熬,甚至被淘汰出局。据重庆摩托车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的钢材涨价是40年来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涨价,最高时钢材价格较2003年上涨了60%。钢材和塑料件方面的原材料涨价,导致摩企整车成本涨幅大约为每辆车50元~100元,几乎挤干了一辆摩托车当前的所有利润。而与此相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重庆整车企业中却没有一家能够涨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摩配企业老板告诉记者,原材料整体上涨了30%,而摩托整车价格上涨不足20%,并且大部分摩托整车生产商没有将销售上涨部分让给摩配生产商。由于摩配生产商对摩帮巨头的依赖,他们不敢将涨价造成的成本增加转嫁给摩托整车生产商,市场上的风险被毫无保留地转嫁给摩配企业。 “2004年开始的原材料大幅度涨价,最终使一些中小企业停产。”重庆市摩托车行业协会秘书长戴桢龙说。仅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200多家重庆摩托车企业撤离,这其中绝大部分是配件企业。由于中国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来自全球每一次动荡都会影响到中国的企业,重庆也不例外。而目前重庆大部分配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因此,生存系数越来越小。 “研发能力?这个我们不需要。活命要紧。你想想吧,利润这么低,我们能够坚持到今天就很不错了。”在离重庆主城区大约4个小时路程的北碚某配件厂,记者得到的是如此答复。在这个只有一个车间的配件厂,还能听到机器的轰鸣,但是,在一栋很小的两层办公楼里,记者只找到了两名财务人员。在他的苦笑之后,是严峻的现实:目前,重庆的摩托车配件企业大都不具备研发能力,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研发设备和技术人才都没有,他们的工作不过是按照厂家的图纸和要求完成生产任务而已;而相对的却是种种不利因素:材料涨价,整车企业却还要想办法压价;银行不给贷款,整车企业还要拖欠货款,甚至能免就免。两头挤压,使重庆的配件企业缺乏必要的养料。 “如果你有路子,我给你高提成。”在采访中,一家小配件企业的老板得知记者跟整车企业很熟后,甚至想让记者做“兼职业务员”。“我们厂很小,只能给那些小的整车厂供货,但是,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一个方面是因为我们是弱者,另外一个方面,它们也很脆弱。我们真的不容易,不供无法生存,供了又怕有去无回。”简单的机械,少数的工人,黯淡而低矮的厂房,很难想象这样的配件能符合质量要求,但是,在重庆的1000多家摩托车配件企业中,没有形成规模的不在少数。 不具备研发能力,是重庆摩托车配件企业的硬伤。但是,研发不是配件企业单个的事情。“整车企业的需求与支持是配件企业进行研发的一大动力,但是,在低档车盛行、价格战不断的市场环境里,这样的要求对整车企业来说,不仅不现实,而且很不理智。” 而今年来,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对假冒伪劣、偷漏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大大加强,对那些靠仿冒求生存的企业来说,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目前的现实是,由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而整车厂在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下,会优先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高、价格低的零部件,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规模小、实力不济的配套企业的生存就更加艰难了。 “随着整车企业的变局,配件企业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局。但是,我们不会去干涉,这完全是市场行为,只能让市场来解决。”重庆摩托车行业协会的邹先生说。 显而易见的是,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将由市场来决定。弱势企业要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优势企业兼并,要么转产退出摩配行业。重庆的摩配行业必将出现一场资产大重组、结构大调整的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自主兼并浪潮,强者将恒强。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