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5营销:本土与跨国的真正对决 7 上页:第 1 页 零售业全面开放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现代零售渠道和批发行业。批发行业的冲击,将不会主要来自于批发业开放本身,因为外资批发业对复杂的中国市场还远远缺乏了解,无法在几年之内有所建树,批发行业的冲击将主要来自于现代零售渠道。2005年,各大全球零售业巨头的开店计划几近疯狂,我预计将会是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这是很大的一个变数,中国三四级市场究竟会因此出现怎么样的一种情况,现在的确还很难讲。国内零售业经过这几年的整合,已经有不少企业脱颖而出,但是在外资巨鳄真正到来的时候,究竟如何变化,依然也是个变数。WTO对零售业的全面开放时间,实在太早了,这对中国国内现代零售业的发展是明显不利的,但是,我们只能面对这个并不算好的现实。 中国对外资零售业放开领域主要是取消三个方面的限制:股权限制、开店数量限制、开店区域限制。这意味着,吞并和被吞并将肯定是2005年的主流。三四级市场——这个通常中国企业的市场根据地——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市场的增长肯定不会比外资零售业巨头的开店速度更快,市场就这么大,现代渠道的高速发展,挤死的肯定是传统渠道。而传统渠道的式微,受冲击最大的便是经销商。 作为企业,必须为这些渠道的变革做好准备,尤其对传统渠道生意比重比较大的企业,意义更为重大。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现代渠道生意操作的模式,并对商店倒闭、收购之中的资金风险做出预防。事实上,K/A的增多也并非坏事,至少,我们可以对他们有所选择,剔除对那些信用不好、经营情况不好的店的供货,K/A也更加会因为竞争的加剧而改善和供应商的关系。作为经销商,恐怕得为自己的转型问题未雨绸缪。第一,要调整产品结构,对K/A的直供恐怕已经是大势所趋,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会直接和K/A做生意,所以,为避免生意额的大幅度下降,多增加一些籍由经销商供货给K/A的品牌是肯定需要的;第二,要增加自己的服务和物流能力,努力争取跨地域发展,这点将是未来成为超级大经销商的必然条件。2005,随着现代渠道的变革,经销商肯定将有很多被淘汰出局,但那些大多都是无法顺应变化的弱者,真正存活下来的,将会是真正能和制造业和零售业共同成长的未来超级大经销商。 终端的传统战术和所谓的“倒着做渠道”之类的伎俩,将在现代渠道变革面前一文不值。K/A已经越来越有其严格的流程规范,Trade Marketing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K/A对于品牌的认识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如果不能透过店头去营销我们的产品,品牌将不会有生命力,促销也将沦为仅仅是折扣。所以,产品的包装(包括促销产品的包装)、顺应K/A售卖方式的产品陈列、促销活动的设计都将成为营销和品牌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过去很多公司的市场部设计的推广计划在销售部门根本无法开展,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对K/A门店行规的不熟悉,2005,你犯这样错误的机会无疑将大增。 三、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定位论创始人之一的阿尔·里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创造品牌和保卫品牌是一个营销项目的两大重要作用,公共关系创造品牌,广告保卫品牌。他说的非常的对,微软是全世界价值第二的品牌,价值613.7亿美元,但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做过任何电视广告。 奥克斯的手机也是个现成的例子,它的手机受制于牌照的问题,甚至还没有投放广告。但是这个品牌却被炒的全天下都知道了,原因便在于它轰动一时的“告信息产业部”一案。从后来整个事情的始末来看,这恐怕又是一出只赚不赔的“事件营销”。公关、事件营销已经不止一次地向我们证明了,它比广告更为有效。尤其互联网时代,免费资讯的大行其道,也使得营销传播又多增加了一条重要的渠道。 公关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我想着重说的是其中的事件营销。 大多数外资企业都有“事件营销哆嗦症”,在危机事件或者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不是显得手足无措便是非常的迟钝。2003年非典事件中的罗氏,面对媒体的指责,表现就十分的低能。其实,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事件营销根本就是大多数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弱势”,其一是对中国国情的理解不够深刻,哪怕意识到对外关系的重要性也大多外包给公关公司,自己缺乏媒介管理的能力;其二是决策缓慢,事件发生地的管理人员往往无权决策,在一来二去的汇报汇报再汇报中,不是危机业已发生便是机会早已流失。而迅速的反应速度才是成功企业的致胜法宝。 危机处理能力和机会处理能力业已变得能左右一个企业的成败。最近发生的巨能钙含双氧水事件,雀巢婴幼儿奶粉被诉造假事件,金光集团被指控大肆砍伐云南森林事件,创维董事长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事件,都是对企业的重大考验,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品牌将大大受到损害,公司也可能遭受重创。 危机也许是转机,但是过度的炒作也许也是危机。事件营销也好,公共关系也好,正在变成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一柄双刃剑,但是我们不能躲避,只能迎接,而只要能驾御得当,公关的力量一定会远胜于日渐式微的广告的。 所有企业的营销变化,都将来自企业的外部而不是内部。管理和营销,也都是外部导向型而并非是内部导向型的。2005年,企业的机会也必然在于外部,顺应外部变化的也最终将获得成功,这永远是不变的自然法则。 本文发表于1月3日的《第一财经日报》。作者俞雷的联系电话是13336013078,电子邮件: raymondyue@12.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