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武汉,品牌在哪里? 7 上页:第 1 页 品牌意识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02年,武汉演绎了一场商家商标“抢注”之战,那一阵,让武汉市政府官员紧张了大半年。这场大战的挑起者是武汉市土生土长的富思德都市形象策划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罗帮胜。 罗帮胜的抢注是从武汉名片“南岸嘴”、“龙王庙”开始的。南岸嘴和龙王庙是武汉市政府苦心经营的旅游观光景点。“长江乐园”也是国家计委立项、武商集团投资兴建的大型娱乐项目的名字。 1997年,“长江乐园”在国家计委立项,工程随之紧锣密鼓地进行,商标的事想都未想,大概认为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商标归属权是铁板上钉钉十拿九稳,没有人会奈何的。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中央、湖北省、武汉市共投资2亿多元在龙王庙一带除险固堤;2000年底和2001年初,武汉市又注资7千多万元建设龙王庙景区工程,兴建抗洪浮雕图、水上世界观光船、闸口改造、亮化设施和临江停车场,凸现武汉滨江特色,塑造旅游品牌。 2000年8月,武汉市政府诚邀国内外8家著名建筑设计机构的专家来汉策划,就南岸嘴景区规划设计面向国际招标,意在通过全球性竞争,将南岸嘴建成融旅游观光、科技会展、文化娱乐、生态园林、居住休闲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城市中心滨水景观。 “长江乐园”、“南岸嘴”、“龙王庙”堪称江城武汉的三张新“名片”,其品牌价值不言自明。可是,这三张“名片”工程的负责人似乎都忘记了应该将其商标注册。 1999年底,罗帮胜注册“富思德”,看准经营商标这一商机。2001年2月8日,罗帮胜怀揣着“长江乐园”的商标申请,来到武汉市商标事务所。当地商标事务所从“国家利益”出发,拒绝罗帮胜的注册。 罗帮胜知道在武汉注册“长江乐园”是希望渺茫,便跑到北京向国家商标局提交了申请。 3个月后,富思德提交的“长江乐园”包括服装、旅游、副食、餐饮等12个类别的商标申请都得到认可。长江公司望洋兴叹:流水落花春去也! 这样的事情还有: 2000年5月,武汉高科(即原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申请注册“光谷”商标,2001年3月,国家商标局来函驳回申请,理由是:广东真善美集团有限公司比武汉早申请了4天。 据介绍,武汉高科集团当时申请注册全部42大类“光谷”商标,广东真善美公司申请注册第9类“光谷”商标,而第9类涉及光电子信息产品,这正是“光谷”商标最核心的部分。 武汉市光谷办有关负责人认为,对方有可能是恶意抢注,因为早在1998年,原华中理工大学黄德修教授即提出“光谷”概念。2000年3月,许其贞等12名武汉市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在武汉建“光谷”的提案。由此,“光谷”概念广为全国所知,2001年5月8日,湖北省和武汉市联合召开了“武汉·中国光谷”建设领导小组(筹)第一次会议,作出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花5年时间,以东湖开发区为主体,将“光谷”建设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总收入1000亿元的规模。 除此之外,1999年,与武大(武汉大学)无任何关系的湖北五洲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注册了“武大”的第9类商品商标,获准出产“武大”牌计算机等科教产品。按法律规定,武大不但没有权利对五洲公司追究责任,而且武大以后若想使用“武大”商标经营科教设备类商品,还必须经过五洲公司的同意。 近几年,在武汉这个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商业城市,每年都有商标“抢注”的事件发生。 没有商标,何来品牌;商标丢了,又何言打造品牌。 综观以上抢注商标事件的不断发生,是不是该提醒武汉的企业主大声唱起:品牌(商标)意识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武汉人民起来起来! 敢问品牌路在何方? 大武汉在张之洞时代,上海对它的老品牌也是望尘莫及。建立新中国后,其许多老字号产品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红红火火,如食品中的汪玉霞碱酥饼、冠生园糕点、长江大桥牌棉花糖、马蹄软糖、中华猕猴桃晶、黄鹤楼酒、蔡林记热干面等;还有,莺歌电视机、长江音响、荷花洗衣机、红山花电扇、兰波希岛空调其品牌知名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是大腿上绑铜锣——走到哪响到哪。 可是,两大行业,前后不到二十年,从辉煌走向了没落,真让武汉人痛心疾首。武汉的一名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只是沉浸在埋怨和追悔中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要找出“症结”及诊治办法。从总结教训的角度来看,还少不了要对当时的发展追问几个“如果”。 第一,在当时短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我们能够像今天一样让靓女先嫁,大胆引入民营经济,超越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某些体制弊端,来改造我们落后的企业制度,也许当年那些名牌的生产企业就不会是今天的局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名牌的淡出是企业制度的淡出。 通常而言,在短缺经济下,民营资本的扩张意识和进入国企的动力相对较强,国企民营化的机会成本较低。但是,我们未能较好地把握这一短暂的机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这些国企普遍陷入困境,我们开始大力推进国有民营,除了一些炒作产权的民营投资者外,真正搞实业的民营资本却进入不多,出现了所谓的“国退”而“民不进”现象,国企改革的成本骤增。时至今日,民营经济不发达已成为制约大武汉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2002年为例,武汉市工业企业中非国有经济完成产值所占比重只有38%,而杭州为82%,广州为74%,青岛为58%,就连上海这样国有资本雄厚的城市所占的比例也远远高于武汉,为54%。 第二,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克服短期行为,在当时生产红火的时候加大投入,保持技术水平和市场消费结构的同步进步,也许当年的那些名牌不会消失。2002年武汉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95亿元,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14位,而广州为1725亿元,深圳、杭州、青岛、天津等城市均超过1100亿元。就是这关键的十几年,这些城市轻工业跳跃式发展,工业经济总量纷纷超过武汉,把大武汉远远地甩在后面仰他人之项背。 2004年“五一”前夕,当记者采访武汉贸易促进会副会长孙徽东时,孙先生激动地说: 市场经济中,我们武汉市的大小官员应该清楚地看到:产品是企业的事情,产业才是政府的事情。名牌是在与同类产品不断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产品能否成为名牌,是市场说了算,政府取代不了市场的功能。虽然政府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力气,比如汽车制造业中的东风大搬迁,比如重振汉阳造加强沌口的开发。但是,东风、武钢、红金龙、神龙这些品牌都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这块还是张力不够。有些本来知名的民营企业近年在走下坡路,出现颓势。这是一个摆在武汉人面前的严峻问题呀! 大武汉要创造品牌,应有一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凤凰涅槃精神! 原载:《品牌真言》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