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品牌经纬 > 品牌悖论与解析--兼复一位朋友的信

品牌悖论与解析--兼复一位朋友的信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03-24, 作者: 李方毅, 访问人数: 6476


7 上页:第 1 页

  二、 广告与品牌的悖论

  广告是打造品牌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广告的名声似乎越来越差,作用也被稀释,对品牌的贡献越来越小,甚至起到了反作用。以保健品广告为例,盛行于2004年的整版广告也让广告主对启动市场的耐心达到了极限,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声泪俱下的证言似乎也难以打动人了,广告投入在增加,效果却在下降。广告怎么了?广告和品牌越来越远了?我们来探究一下根由。

  1.广告独木难撑品牌大厦

  在很多中小品牌看来,只要在媒体上上了广告,就可以铺货、促销、打品牌了,所以商场里可以见到“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这样的牌匾,很郑重其事,其实也就是曾经上过一段时间的广告。因为这种理念,导致将广告当作了营销的现象较普遍。在经历了因“标王”落难的震动后,“哈药”、广告成了“烧钱”的代名词,人们谈之色变;“脑白金”们的成功,又让人大出意料之外,似乎又在宣战:谁说广告的作用退化了?把广告当做营销,把广告当做成就品牌的法器时,赋予广告无所不能的使命时,往往结果让人失望:广告不能承受品牌之重。

  广告是成就品牌的利器之一,此外还有公关活动、事件行销、促销、一对一俱乐部营销等,每种根据都具有各自的职能和不可替代性。单就广告而言,电视广告的职责是告知品牌名称或产品特点,信息量少且单一,适合在短期内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进行品牌提示;平面广告则具有深度说服的功能,可以通过深度解释的方式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广播广告则通过听觉艺术让听众接受产品信息和感受品牌意境。因此,广告的独木难以支撑起品牌大厦。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成就自己的品牌,就要根据行业属性、产品属性的差异,来制定自身的品牌策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  

  2.恶俗广告令品牌蒙羞

  恶俗广告的制造者在经历口诛笔伐以后,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我恶俗,我卖货,我成功!结果,广告界的不少兄弟就加入了恶俗广告的制作大军,并以此为荣,为恶俗广告进行辩护。

  恶俗广告令品牌蒙羞;恶俗广告是对中国消费者的轻视甚至是侮辱,它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水平。

  广告就是为了销售,否则就不是广告――大师的教诲大致如此。广告本来就是俗文化的一种,阳春白雪了则曲高和寡,但这种俗应当是通俗,而不是庸俗,更不是恶俗。中国人有中国式的感动,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当立邦漆广告让中国龙落地时,当丰田车广告让石狮敬礼时,中国人愤怒了。恶俗广告在污染视听时,可能会获取短期内的利益,但总归会被消费者所冷落。有人将脑白金的旺销归功于恶俗广告,其实密码在于其“礼品”的定位,尚礼之国之人,都在为选什么礼品踌躇不决,脑白金高喊“送礼就送脑白金”,让送礼者和收礼者都省了事。

  新、奇、特的东西当然是创意,能把生活中最为人性化的方面、真善美的方面表现出来,当属大创意了。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克的一段精辟论述足以值得广告人深思:“10亿年来,人类的本性从未改变过,再过10亿年也是这样。只有表面的东西会改变。谈论人类的改变是很时髦的东西,但一个传播人应注意的是不变的人性。人的言语能掩饰他真正的动机,但你必须从中发掘出什么是人类的原始驱动力、什么是行动的本能。如果你知道这些,便能切中核心感动他。有件事是肯定不变的:创作人员若能洞察人类的本性,以艺术的手法感动人,他便会成功。”

  二十多年的广告发展历程,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经济从物质匮乏到极大丰富的嬗变历程。我认为,物质贫乏时期的广告,其使命是“告知”;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广告的使命是“感知”。尽管我们在拿以西方的广告理论当作时髦,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我们的广告表现主流仍然是中国式的内心的感动。所以,广告的力量,在于直击人心的来自生活的真情的感动。

  让品牌蒙羞的恶俗广告,请走开。  

  3.虚假广告扼杀品牌

  一位广告商死后升天被圣彼得拦住。圣彼得问:你愿意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广告商犹豫了片刻,说:我得先看看它们都是什么样子。于是圣彼得领着他去考察。他看到天堂里有蓝天、清风、白云,有森林、田野、河流,人们一边吹着笛子唱着歌一边放牧牛羊,一派田园风光;地狱里则很疯狂,彩灯闪烁,音乐震天,肆意的豪饮,狂放的舞蹈……看过之后广告商说:我愿意去地狱。圣彼得劝道:地狱里充满了罪恶,你会后悔的。广告商却主意已定,执意要去。于是圣彼得一挥手,立刻蹿出两个魔鬼,把广告商拖进地狱架到烈火上去了。广告商奋力挣扎着大喊:你给我看到的地狱不是这样的!圣彼得回答:你看到的是虚假广告。

  ――这个段子,在坊间流传已久,是人们对虚假广告不满的一种宣泄。

  虚假广告、违规广告在医药保健品行业比较突出,明明是保健食品,却被包装成灵丹妙药,大谈特谈疗效。靠虚假广告堆积起来的所谓品牌,是无本之木,不堪风雨。杂牌也就罢了,2004年有几个大品牌也让消费者犯了嘀咕,如某食用油品牌,先是被指1:1:1的调和油广告是虚假广告,年末又爆出色拉油不合格的丑闻,令消费者对这个10年时间投入5亿元的品牌产生了不信任。再一个例子,还是保健品,巨能钙在“双氧水风波”中险些坠地。更有意思的是北京某医院,虽经记者深度采访将其内幕昭示于天下,但其投入重金的广告依然在权威电视媒体上照播不误,让人不明就里,直呼看不懂,其实,人家的广告是“品牌广告”,是合乎广告法规的,既然不违法,当然照播不误了!

  广告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夸张是其中的一种,但这种夸张是艺术化的处理,目的是吸引观众的眼球,继而达到传播品牌讯息的目的,也就是“有创意”,常常会有各类广告奖项对这种创意进行褒奖。而虚假广告广告则不同,其出发点就是欺骗,所谓的“卖点”和“优点诉求”都是绞尽脑汁虚构出来的,象北京那家医院,虽然通过大量广告和明星代言获取了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最终还是露出了本来面目,品牌又从何谈起?  

  三、 对品牌的再认识

  作为品牌管理者,笔者一直在强调:品牌兴,则企业兴;企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国家兴。以一言蔽之,即“品牌兴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施“国家名牌战略”实施以来,对中国的品牌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西方先进的品牌理论也被大量引进。当西方的品牌论遭遇中国特色时,出现了水土不服,一些洋品牌只得针对中国市场改变其全球统一的品牌策略,把洋品牌做“土”的,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也有一些,因亏损严重或抵挡不住价格战的冲击而选择了激流勇退。

  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做品牌就意味着大投入和高风险,而中小企业的困扰就在于资金短缺,所以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做法。针对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品牌,处理好大与小、强与弱的关系。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品牌的标准呢?不惟大,不惟名,聚焦于某一个行业或行业中的某一节点,在区域市场和细分市场称雄,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和获利能力,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好的品牌――做池塘里的大鱼。

  中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市场,全国各地差异性很大,也就为不同的品牌留下了不同生存空间。放眼中国市场上的诸多行业,大多是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即使象格兰仕这样的行业巨头,屡屡以价格屠刀清理门户,结果是清理掉了杂牌,剩下的依然是强劲的竞争对手。在WTO的游戏规则下,外资大举进入,一些行业遭遇垄断性的空前挤压,但也并非没有小品牌生存的空间,宝洁这样的品牌巨无霸,也被众多中小品牌蚕食掉不少份额,舒蕾一度成为其重量级挑战者。市场的复杂性以及不均衡性,为诸侯品牌提供了根据地。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区域性。区域所指很广,既可以指全球市场,也可以是国内市场,或者是某一个省区,或者是一个县市区,或者是一个乡镇。在这样从全球到乡镇的不同的区域里的强者,都是优质的品牌。把品牌放在区域的背景下考量,对品牌的投资将会得到优化,不同的区域形成各自的强势品牌,在此基础上,才有往外扩张的可能。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细分市场,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准的,或者产品只服务于少数人,或者专精于某一狭小的领域,如汽车中的劳斯莱斯,世界顶级名车,专为世界巨富名流打造;打火机、指甲钳之类的小东西,在温州人手里做成了大品牌,有的甚至遭到了国外的反倾销诉讼,可见其市场影响力之大。

  综上所述,品牌建设就具体化和具有可操作性了,那就是根据自己的区域目标和细分市场目标进行投入,集中优势资源打歼灭战。

  原载:《销售与管理》2005年第2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953178282,电子邮件: yitu123@sin.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5篇)
*警惕这几条“营销悖定律” (2005-04-2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丁树雄)
*纯粹品牌论初探 (2005-04-2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史贤龙)
*做品牌就是做细节 (2005-03-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韦华伟)
*做品牌的学问 (2002-12-0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肖明超)
*不做品牌做销量 (2000-06-29, 《销售与市场》1998年第五期,作者:金焕民、王荣耀)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