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销商的盈利现实剖析(三) 7 上页:第 1 页 五、经销商的误区:外延扩张和全价值优化 现在国内的经销商的盈利思路一般是这样的: 这是明显的二元盈利思维模式,非此即彼的方法论引导无数经销商不断的在传统和现代两大通路之间来回摇摆,批发不行了就抱怨商超的威逼,超市亏损了就抱怨批发无处不在、毫无规则的蚕食,思路决定出路,总之是“生意难做”。 但是自上而下的覆盖方式对经销商来说却面临巨大的操作压力,首先是配送,再就是网络管理与维护以及在区域内的传播,这些东西的成立首先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足够的交易规模,但是分散的需求现状对此形成挑战,同时厂家又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差价空间,所以这是要靠力气赚钱的办法,盈利率会很低。 王老板手里还有8间超市,这超市其实是不赚钱的,因为按照王老板现在的经营思路,超市单独的盈利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有顾客很简单,但要真正盈利还要仔细研究,这就是现在很多超市不赚钱的原因,超市的盈利是跟很多条件有关的,比如规模。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盈利模式的设计。王老板的超市并不是独立经营的,充其量是其批发公司的下游网络,他没有清晰的角色定位。中国的商业思维更加注重固定成本,而忽视边际效益的认知,因为大家在进入一种业态时普遍没有进行战略规划,靠经验和别人的做法想当然的投资,只有进行战略规划才能对整个经营过程全面认识,从固定成本角度衡量沃尔玛的三种卖场,很多老板会认为不合理,浪费钱,但是从后期的市场运做来看,又证明边际效益很大。另外“贪大求全”是很多经销商的思维特质,做大与做强的先后顺序值得在场的所有老板深思。做大只是做强的模式之一。 如果说以前经销商是厂家的附属机构并纯粹依靠厂家设定的差价作为主要盈利根基的话,那么从王老板开始实际上经销商的盈利来源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差价在交易大过程中由于过于透明以及竞争因素等导致其盈利能力反而下降,而网络形成的大额交易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以及规模之上厂家兑现的各种奖励成为主要的盈利来源,网络的价值已经不是厂家所能控制的了。但是,还有相当多的经销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象好孩子一样遵循厂家的定价游戏规则,辛辛苦苦的为厂家打工。 厂家鼓励经销商对合同区域进行精耕细作,这是厂家的设计——扩大市场占有率,经销商在此基础上靠扩大交易额来分摊成本提升盈利。 一些经销商不满意老是被厂家牵着鼻子走,到批发市场之外闹革命,学别人开超市或商场,“鸟枪换炮”,局势还是很艰难,“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挫折重重。 可以说运发公司的发展史是整个中国经销商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经销商们用最初积累起来的资本金进行投资尝试,冲突在急剧变化的经济大潮里。大多数中国经销商的眼中还是两条路: 1. 上山下乡,搞农村深度分销 2. 进城,开超市、卖场 很少有人对自己的业态进行定位,只是重复他人的老路,但是老路并一定安全,宝洁作为快速消费品路演的鼻祖,曾经在中国大地掀起分销的狂潮,其模式可谓先进,其管理可谓精细,其人员可谓精干,但结果呢?业绩并没有成长,反而衰退的厉害。其全价值匹配度在一定时间之内肯定是很差的。 外延扩张不能根本解决企业盈利的根本问题,只有进行全价值优化才能彻底解决盈利难的问题。 六、出路:全价值优化提升盈利能力 中国经销商已经走过国外经销商用三四倍时间才能走过的里程,暴富时代及其认知积累的单薄加上时间浓缩的现实,使行业内部对一些价值上的接受还不十分认同,现实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了单一价值对盈利没有多大的直接意义,现一阶段经销商面临两个层次的认知重建: 1. 全价值识别的战略层面——知道自己的价值匹配情况,了解自己的盈利能力条件; 2. 全价值优化的战术层面——知道行业的价值匹配情况,优化自己的价值匹配程度; 3. 全价值识别的突破层面——知道如何超越传统经营范围,扩展价值机会,实现产业互动。 前两种情况是基于目前渠道优化提升盈利的范畴,后者是对大经销商多途径盈利的问题。 现在很多经销商面临渠道上下游的压力饱受盈利缩水的苦痛,怎么现在的基础上实现最低成本的盈利能力的提升,这很关键,实际上现在有些问题已经表现出来了,比如代理产品是不是越多越好,到底多少是好?下游网络是不是越多越广越好,到底多少是好?在传统和现代两条通路之间怎么取舍,是否还有其他通路类型,我该不该去介入,如何介入?这些问题都是要根据经销商自身的资源配置情况来具体分析对待的:你现在是什么价值类型,这就决定你上下游的合作类型,同时你是要配置什么人,耕耘多大的地盘才能使绩效最大?一切都迎刃而解。事实上,经销商不必要全面匹配达到最高水准,有很多种盈利模式可以帮助经销商突破自我。比如山东某市场存在几大经销商,这几个经销商具体渠道运作功能很弱,除现金外要什么没什么,甚至连仓库都没有。但是几乎所有想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都几乎要经过这几个客户,充当厂家的现金周转环节,每次来了好产品这几个经销商就联合起来开会讨论具体怎么操作,他们就是吃厂家的折扣政策,然后把这个政策在渠道中分配。 这种基于渠道功能的盈利模式就在于价值的深透识别,如果今天听人们说终端制胜这几个客户赶快做渠道,那说不定就折腾完蛋了,因为这些人如果操作渠道那成本估计会非常高。 “不重视盈利能力的企业,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这个过程会非常快,狮王兵败姑苏城下就很能说明问题,实际上狮王和百威一样,在中国都坚持了10多年的时间,一个煞羽而归,一个荣膺中国的啤酒之王,原因可能很多,但本质的原因还是其价值匹配度的差异问题。同时眼下的手机、家电、快速消费品行业几乎都面临这样的情势。 目前大约有八种盈利模式,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经销商的盈利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后,并综合15个省的近150个成功经销商的经营理念总结而出,3年来重点扶持并跟踪了20家经销商提高了盈利能力,其中5家年盈利都超千万。这些盈利模式具体如下: 1. 产业互动盈利模式 2. 反控盘盈利模式 3. 功能盈利模式 4. 全价值匹配盈利模式 5. 跟进放大盈利模式 6. 产品组合盈利模式 7. 氛围盈利模式(终端互动盈利模式) 8. 价值发掘盈利模式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21-52989189,电子邮件: dragon@topshowto.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