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企业方法 > 中国民企的“十四个病症”

中国民企的“十四个病症”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04-11, 作者: 谢付亮, 访问人数: 3479


7 上页:第 3 页

  病症十三:“的士司机思维”严重

  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一天傍晚,我离开公寓外出办事。告诉的士司机目的地后,其立即问我支付10元钱行不行。我习惯性的回答说:“还是按照打表价格付费吧。”随后,我又好奇的问了一句:“为什么你这么着急的要求我支付10元?”他说:“现在打的一般有两种价,一种是协议价,另一种是打表价。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打表价,但是有一些乘客,在路途遥远的时候却不按照打表价付费,而是在其基础上减去10元或更多。比如,打表价70元,乘客一般要求支付60元或55元。因此,为了弥补远途乘客带来的损失,我们一般要求打表价在7元、8元或9元的短途乘客支付10元。”我听后甚是吃惊。因为,我经常在路途遥远时听见的士司机抱怨:“路太远了,不一定有‘回头客’,不如我们拉短途乘客赚钱,所以你要在打表价的基础上加20元,否则我不愿意去。”有几次,我真的信以为真,尽管明知打表价已经含有返程费用,我还是另外支付了一部分费用。没想到一部分的士司机这么“聪明”,发明了如此高明的“溢价”手段。以下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称其为“的士司机思维”。

  联想到一些民营企业拒付或少付员工工资的问题,笔者认为二者基本上是同出一辙,就是部分民企老板与生俱来的“的士司机思维”在起决定作用。例如,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一家民营企业打工,合同2003年4月底到期,因为种种原因,他不愿续约,便提前一个月告知了相关领导和人力资源部,并在合同到期时正常解除了劳动关系,但是那家民营企业却没有按照合同要求支付其余下的年薪。附带提一下,很多民营企业的年薪虽然听起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月薪却很低,差额一般在年底补发。因此,上文提及的朋友4个月的“年薪差额”便等于“打水漂”。这样的事情很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类似的案例。我的另外一个朋友,还就类似事情找过民企老板讨个说法,以挽回自己的损失。但是没有料到民企老板会这样打发他:“什么叫年薪?就是做到年底才能拿满的薪水”。朋友仍然坚持说:“合同上写的是做满一年就可以拿到全部年薪。我是严格按照合同办事的。”老板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今年,你做满一年了吗?你这样离开给企业造成了多大损失,你知道吗?余额就当作弥补公司的损失了。”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民营企业在接近年终时,会找出“合适的”借口辞退一些员工,以便拒付这部分员工的“年薪差额”和奖金。当被辞退的员工追讨“年薪差额”时,民营企业老板又会说出类似的道理:“年薪是做到年终才能拿满的薪水。年终奖金自然是年终才能兑现。现在是年终吗?是你自己做错×××了,公司才辞退你的。我们要企业的按规章制度办事,不能破坏规章制度。”面对企业的强势地位,此时,被辞退的员工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但是,如此一来,这种企业却可以在一年内赚取两种“年薪差额”。当然,有的企业会因此支付少量的违约金,以使得其做法看似“无懈可击”,但是无力改变其做法的本质。

  实际上,无论怎样,在“的士司机思维”影响下的做法,都是一种违背道德和诚信的做法,对企业的危害很大——无异于“杀鸡取卵”。而且,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得到改善。当企业这种做法或“的士司机思维”被越来越多的员工乃至社会大众知道后,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致使企业人心不稳,员工激情难以释放,工作效率也就自然会下降,甚至造成优秀人才迅速外流,同时又无法引进优秀人才的困境。当然,处于这种困境的时候,企业距离倒闭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因此,为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员工的正当利益,部分民营企业老板应该切实的提高自己和企业的道德水平,寻回被自己抛弃已久的诚信,进而从根本上杜绝“的士司机思维”。

  病症十四:不懂得主动为员工“倒水”

  先看一个故事。以前,笔者经常在公寓边的小餐馆吃饭,时间一长,餐馆的服务就开始了变化。比如,坐下来不会像刚开始那样立刻有一杯水放在面前了,总要等上五六分钟;上菜的速度逐渐慢了,甚至要一次一次的催促;分菜的量也渐渐少了;价格也偶尔会有“读不懂”的困惑了等等。总之,一段时间以后,餐馆老板对待老顾客的态度全变了,彷佛我们已经铁定了选择他,他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不会“移情别恋”。这种变化我们自然是看在眼里,但迫于附近可以选择的餐馆太少,竞争不够激烈,换了几家同样出现类似的现象,甚至还要严重一些,于是我们也就只好继续“钟情”于他,忍一忍算了。但是,其服务态度依旧是每况愈下。前几天,我和两个同事又到了那家餐馆,点完菜就开始谈论工作的事情,十多分钟过去了,就是不见有人给我们倒水,于是,我起身告诉附近的老板,要求其尽快给我们倒水。老板似乎觉醒过来,连忙点头,并立刻送上三杯水。

  其实,有些民营企业的管理同这家餐馆差不多,而且老板的心态基本一致。比如,有些员工在企业服务期限长了,老板就会觉得某某已经对自己死心塌地,不会跳槽了,于是,既不积极满足其基本需求,也不主动加工资,更谈不上主动给予一定的奖励。但是,对于刚进公司的人却奉若神灵,竭尽全力满足其要求。这就造成了老员工的极度不满,大大降低老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不良氛围。长此以往,老员工忍受不了被歧视的痛苦与愤懑,自然会坚定的选择“分手”,也去到别的公司做一回“外来和尚”,享受“公平”待遇。当然,面对这种情形,有的老员工还是会主动向老板提出加薪请求,就像我们在餐馆主动向老板“讨水”一样。如果老板能够准确认识到老员工的价值,爽快一点,马上答应要求,或许员工依旧会安定下来,努力替其“卖命”,但若遇到铁公鸡般的老板,再加上老员工可能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那就只好如上所述,选择“分手”了。人往往在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分手”之后,老板可能会意识到老员工离职造成的巨大损失,但那时已经很难弥补了。结合本段开头时的例子,如果我们有合适的餐馆可以选择,相信大家都会“移情别恋”的。但是,关键问题就在于目前“没有更好的选择”。其实,许多民企员工在企业里工作很不开心,但也不辞职,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更好的选择”,只好处于这种工作的“亚健康”状态。

  不过,这种状况肯定会改变的,公寓附近两家新餐馆的开张,服务态度明显好于原先那家,于是大批顾客“移情别恋”,原先这家餐馆的老板也自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民企来讲,这就正如当其他新兴企业开出更高条件来抢夺自己的“人才”,人才大量外流时,企业老板才会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然后再急急忙忙的进行亡羊补牢。当然,退一步来说,能够进行亡羊补牢的还算是好的,糟糕的是那种倒闭之后才渐渐“醒悟”过来的企业。但是,既然从长期来看,“水”总是要“倒”的,那么民企老板们就应该改变一下观念——主动为自己的员工或客户“倒水”,而且,即使“水”是主动“倒”出去了,员工或客户从中获益,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民企老板。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践一次次证明,一旦出现上述“十四个病症”,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管理效率必然会每况愈下,而且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其负面的影响。但是,要医治民营企业的“十四个病症”,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管理效率,最关键的是民企决策者,尤其是民企老板,必须认真分析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对自己的企业进行全面反省,并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去除“十四个病症”的具体的系统解决方案,以保障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谢付亮,19岁毕业于华东师大商学院,22岁成为国际注册高级商务策划师,人性品牌策划理论创始人和实践专家,擅长“超低成本塑造品牌”,曾任跨国电器公司品牌经理,20余家媒体专栏作家,手机:13588268508,E-mail: zeroshell@16.com

1 2 3 4





关于作者:
谢付亮 谢付亮:谢付亮,品牌实战权威导师,15岁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近20年品牌运作经验,观点、论著和案例被包括人民网、新华网、CCTV、凤凰卫视、《环球时报》、《联合日报》等在内的国内外1000余家媒体推荐或报道,著有《品牌天机——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条黄金法则》、《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等10余部著作。电话:13588268508;E-mail:zeroshell@163.com。
查看谢付亮详细介绍  浏览谢付亮所有文章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7篇)
*民企管理,如何消除“信任”以外的授权危机? (2008-01-3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胡世明)
*民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病症 (2005-07-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汪贺)
*怎么面对民企老板? (2005-07-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蒲光炳)
*民企如何突破四大障碍 (2005-03-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谢付亮)
*民企企业文化的“三根软肋” (2005-03-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谢付亮)
*素质缺失,让民企掌门人老拳相向 (2004-12-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韬)
*一家民企的“死亡全书” (2004-11-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政权)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5-04-05 0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