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日货溃败,跨国营销战略迷途

日货溃败,跨国营销战略迷途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04-28, 作者: 钟超军, 访问人数: 3220


7 上页:第 1 页

  战略缺失并发症

  遗憾的是,日本始终不愿意抬眼正视这一尴尬的现实。“雁形经济结构”缘起于二战时期的日本帝国时代,它实质是日本军国主义在经济思想上的传承,与欧美战后时髦的“后殖民主义”如出一辙,日本难敌欧美,但它可以凭借自己的地缘优势辐射整个东亚。然而时至今日,“后殖民主义”思维早已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冲击得支离破碎,日本旧有的经济战略与今天的全球经济气候越来越难适应,虽然它已潜意识里为它的处境局促不安,但其骨子里野心勃勃的大国思维,让日本还是一推再推它新时代的战略谋局进程。

  日本一直在满怀希望的憧憬着,中国能够仍然忍受它的“产品分级制度”,能够消化它的二三流产品,能够甘为它的“生产车间”和“制造工人”,它希望欧美跨国品牌不要与它争食中国,它更希望中国本土品牌不要那么快的强大起来并聪明的利用全球化资源缩短中日工业基础差距,它渴望回复到旧战略下的旧有秩序,但让日本深感痛心的是,它的梦想与希望一一破灭了。

  最终,日本新秩序下的战略缺失,让它细腻的舔尝到了中国市场的折戟之痛。

  80年代的日子令人回味。如今,那段中国市场的风华正茂已被松下、索尼和三菱等,小心翼翼的收藏在了自己的记忆里,昔日纵横中国市场的日系骄子们,正无一不在忍受寒霜突至的那份惊悚。一段时间以来,从整个日本电子行业传出了一系列的不利消息,先是日立亏损337亿日元,富士通公司宣布上半年亏损可能高于预期,接着东芝公司又宣布第一财政季度的亏损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灾难仍在延续,日系品牌跨国营销的战略缺失并发症逐渐显山露水。日本一直苦苦维系着它旧有战略的“产品分级制度”,即将一流产品输往欧美国家,二流产品在国内出售,三流产品销往中国等经济不发达的发展国家,也许80年代的时候,它还能与当时中国的消费水平合拍,但20年后世易时移,就在欧美一些企业正拿出自己最好的产品在中国叫卖时,日本企业却仍然机械地按照“三分法”的规定,将三流的产品(甚至在90年代后期还将又笨又重的索尼、松下手机)放在商场最显眼的位置。

  并且,由于对中国市场缺乏起码的尊重和关注,日本对中国的投资战略一直过于短视和急功近利,它在中国的投资结构严重失衡,服务业居多,制造业比重较小,这使它在不少重要的领域中痛失良机,特别是在汽车业,更重要的是,这种投资结构的脆弱性让日系企业在面对欧美品牌如狼似虎的侵蚀时,几乎是一夜崩塌,没有任何的防御能力。

  祸不单行,就在日系品牌在中国如同一叶枯枝在风雨中飘摇时,日本又恰逢国内此起彼伏的“产业空心论”和“中国制造威胁论”。随着日本国内媒体舆论的煽风点火,日本政府开始有意识的限制国内企业大量的外迁中国,并明令10%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基础保留国内,以确保其岌岌可危的“头雁”地位。前线失火,后方大乱,身在中国的日系品牌一时似被釜底抽薪,终于,实在顶不住了的日系品牌们集体溃退,将战略重心从势将成为全球顶级战略市场的中国活生生的抽了出来,改为坐镇日本遥控指挥。

  日系品牌一度全力推进的跨国本土化进程就此搁浅。

  由于决策链条过长,日系品牌的重大决策往往是在东京做出,一个“请示总部才能做出”的答复,常常会辗转两个月之久,显然,两个月后,中国多变的市场环境又已经换了个新的模样。与之相对照的是,欧美在华企业,其全部管理营运职能全部在中国,而且欧美企业来华投资,往往不是单独一家企业进入,而是一个系统的企业一起投资,这个系统中除了一个主体公司,还有财务顾问公司、法律顾问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公共关系公司等等,这样企业就能实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从而大大缩小他们的本土化融入进程。

  此外,在生产制造本土化(零部件配套)、研究开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和管理营运本土化过程中,日系企业将他们的战略重心普遍萎缩到了他们的日本战略大本营,由于生产和物流成本的摊高,日系品牌已经彻底丧失了征战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如此之下,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明日黄花,也就在意想之中了。  

  挥之不去的阴霾

  一直到本刊截稿时止,中国外交部还在一再警示中国人日益膨胀的民族情绪,不可将外贸经济问题政治化,但中国的芸芸众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经济人,购买决策是一种个人消费行为,中国人面对日货的强势,当然可以说不。不过,这种说“不”的极端行为在中国经济的群体性发生还不太可能,至少在调查数据上,中国最具消费话语权的新富阶层还没有让这种民族情绪泛滥到自己的购买决策之中。

  尽管如此,中国对日本的敌对和仇视始终如鬼魅般困扰着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纵横征伐,它虽然不是大多数人,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抵制日货”的狂热分子,并且中国人潜意识里对日本民族的厌恶,也会让日系品牌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从而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们神秘而敏感的购买决策。

  然而,“骄横恣意”的日系品牌们,似乎从来就没有在意过其本土化融入中国市场时所必需谨慎的细节。他们的粗心和大意,但愿不是如同日本国内一些极端右翼分子所叫嚣的视“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的歧视性蔑视,而仅仅是他们整体的战略性缺失,和缺乏对中国市场应有的战略性重视和尊重。

  果真如此,日系品牌当前所遭遇的一系列误解、抵制和溃退的种种阴霾,当是日本企业本土化融入中所必需经受的阵痛。那么也许,日系品牌的当务之急,是摆正自己全球化语境下的角色天平,让自己更公正、更公民化、更有责任感、更具人情味,让品牌在中国当下环境里沟通得更为畅快。

  日系品牌们应该记住,当2000年东芝笔记本因技术故障对美国用户的赔偿远远高于中国用户的赔偿时,虽然限于中国境内法律不规范而得免追究,但却在中国已有的20万东芝笔记本用户中留下了“不公正”的伤痕;当2001年松下部分手机中将中国台湾显示为“ROC(中华民国的英文缩写)”,等同承认“台湾政府合法”时对中国人民公民情绪的伤害;当日本立邦漆在广告脚本中拿“中国龙”开涮时对中国民众道义情感的侮辱。

  拿中国民众的情感和尊严赌博是一个危险的游戏,日系品牌相较其他跨国的欧美品牌更应该谨慎。长期以来,日货在中国的形象一直是“技术和质量”的代名词,日系品牌在进行品牌塑造时,也偏向于冷色调,忽视了人情味和与消费者建立品牌深度的情感沟通。但是在世界生产技术已经日益趋于平均化的今天,技术瞬间就能在国与国之间实现转移,时尚、感觉、文化等比技术本身更能左右人们的购买意愿。

  如今,日本产品一方面把主攻对象放在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大城市的消费者注重的是时尚,而日本产品这方面表现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地方城市对日本产品印象不深,日本企业“有意”放弃的地方城市,也渐渐失去了过去的美誉。现代工业的代表性产品——汽车,在中国市场上产自中国的日本品牌又姗姗来迟,错过了跳跃性发展的最佳时机。

  日系品牌显然遭遇着战略全方位过时的尴尬,它若要回潮反攻,就必须辛苦的克服战略重塑的重重拦阻。在今天的日本舆论界,他们的媒体每天都在聒噪,“日本制造”必将战胜“中国制造”,毫无疑问,连日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日本制造”已经落后于了今天的时代,但他们忘了在浮华叫嚣的同时幡然自省,是谁让风靡一时的“日本制造”风光不在?是他们自己。在一个世界性开放市场上,任何有着不开放心态的经济个体,终将自食苦果,需要铭记这一点的不仅仅只是日本,而是一切跨国和被跨国的经济个体,包括欧美、后起的韩国,以及跃跃欲试的中国。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MSN:zcj6688@soh.com,电子邮件: newmarketing@16.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日系企业真的在中国家电领域丧失优势了吗? (2005-06-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宝钧)
*国民抵制日货的经济学分析 (2005-05-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步尘)
*日系手机败落黄昏,谁将步东芝后尘? (2005-04-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钟超军)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