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手机:如何打赢“不对称战争”? 7 上页:第 1 页 第五是营销优势被逐步弱化。本土手机企业一度冲顶到60%的市场占有率,和实施强大的营销战略密不可分。这个营销战略集中体现在“强大的广告宣传攻势、始终比洋品牌低一档的价格、庞大的销售渠道建设”三大方面。把技术主导型产品以营销主导型产业来做,这是本土品牌实现快速成长的秘诀。但是,当跨国巨头纷纷加强渠道建设,实施销售重心下移,并不断推出廉价机型的时候,本土企业的优势顷刻之间便荡然无存。 为什么同属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本土手机曾经辉煌一时?这主要由市场属性不同所致。2003年之前的手机市场,属于典型的机会主导型市场,社会对手机的渴望特别强烈,只要有产品不怕卖不出去。但是,当手机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蜕变转型成为买方市场的时候,老百姓不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逐步建立了品牌意识,他们不再轻易相信广告的宣传,也不再唯价格的马首是瞻,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挑剔起来,于是,权衡再三他们离开了本土手机的柜台,本土品牌的寒冬由此开始。 我们知道,决定一个企业市场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产品(技术也可以放在产品的范畴内)因素,一个是营销因素。企业的市场表现是二者的乘积。长期以来,本土企业长于营销而短于产品,跨国巨头长于产品而短于营销。本土品牌用营销之长补产品之短,在卖方市场的时代这一招很管用。但是,当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时候似乎就不行了,因为消费者可选择空间大了,如果你的产品不具有竞争力,就很难赢得消费者青睐。我们知道,产品因素和营销因素属性不同。产品因素具有很强的壁垒性,产品或技术优势很难被别人复制,你不能说别人拥有核心技术我照样能够拥有,别人能开发新产品我也能。但是,营销因素就不同了,你能打广告我也能,你能建渠道我也能,你能降价我也能,前提是只要我愿意,就这么简单。现在,本土企业能架构的销售网络洋品牌都能架构,甚至长期以来洋品牌不愿意做的低价机也开始做了。这个时候,本土手机企业的优势在哪里?没有了。你能做的人家都能做,别人能做的你未必能做,这种优势的不对称性,使本土品牌和洋品牌之间的较量,成为一场“不对称战争”。这就是当前本土手机企业的现实。 事实是严酷的。这种严酷的现实缘起于本土企业当初的短见。因此,本土手机企业的东山再起,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那么,中国本土手机企业如何实现二次崛起呢? 从理论上说,建构本土手机企业对洋品牌的“对称优势”成为根本性选择。所谓“对称优势”,就是洋品牌具有的优势本土品牌也必须具有。 第一,建构本土企业的营销优势。目前的现实是,本土手机企业在营销优势上与洋品牌不相上下,洋品牌自2003年以来,逐步架构了从一级市场到四级市场的全覆盖销售网络,和本土品牌形成强大竞争性。但是,仔细研究跨国巨头的渠道特点,我们仍然能发现它有机可乘。目前,洋品牌基本上采取国包、省包、地包“三包结合”型销售,同时实施大客户直销和运营商定制。在自营即企业自己销售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作为。那么,拥有人力成本优势并深谙本土消费者心理的手机企业,应该好好向彩电企业学习,加强自营力度,从而使渠道优势超然于洋品牌。 第二,建构本土企业新产品开发优势。长期以来,本土企业最大的短板就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这与本土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息息相关。但是,新产品的开发是多层面的,并非只有解决了核心技术的问题才能实施产品开发。事实上,从次核心技术入手不失为最佳选择,换言之,通过工业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是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有两个企业值得学习,一个是三星,一个是TCL。三星手机并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它凭借精良的工业设计,逐步建立了全球领先地位。TCL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工业设计的胜利。 本土手机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次核心技术优势之后,再逐步切入核心技术的开发,使技术优势的架构成为一个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句话送给本土手机企业再恰当不过。正视问题,深刻反思,是本土手机企业迈向二次振兴的第一步。因此,戒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做事,成为所有本土手机企业必须建立的正确态度。 原文发表于2005年6月期《新营销》 作者为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2004年中国首届金凤凰营销奖唯一特别金奖获得者。联系电话:020—38291799,电子邮件: liubc@zlz.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