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专家论坛 > 从毛泽东的“针灸外交”谈当今“中医药国际化”

从毛泽东的“针灸外交”谈当今“中医药国际化”

美藉华裔知名学者张绪通博士谈“中医药国际化”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06-03, 作者: 陈子久肖志飞, 访问人数: 3713


7 上页:第 1 页

  记者:现在有不少学者和业内人士批评传统的中医药不够科学,您认为呢?

  张博士:这个问题的表象在国内,其实根子在国外。不久前,美国人Han Ruesch在颇具影响的《医学成就》(《 Medical Achieves》2004年9月份)杂志写了一篇题为“洛克菲勒药品帝国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the Rockefeller Drug Empire)的文章。该文坦白地道出了缘由,洛克菲勒及其家族以学术基金会的名义,捐了一点钱给中国的医药界,美名其曰“帮助中国实现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目的就是要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医药学术的根源与体系产生怀疑,以至于厌弃。然后打出拯救“中医中药”的美名,以“中医药国际化、科学化就是西化” 的幌子,达到彻底操纵、把控中国的中医药及其市场,完全有他们的战略预谋。文章中还讥笑有些中国学者、某些地方官员很贱,说用很少的钱就能收买了他们,懵懵懂懂地就出卖了中国最宝贵的民族医药文化和知识遗产,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效劳。

  记得我年轻时读到蔡元培,傅斯年,胡适之等大师们的文章,说“中医药不科学,应该丢进纸篓里去。”当时我们都很激动,认为这些大名人、大学者的话都必定是真知灼见,一定错不了。尽管家里要我学中医(张博士出身在御医世家),但我还是叛逆地报考了西医,从台湾、日本到美国,一直读到博士。我这个喝洋墨水长大的西医,在临床中碰到不少涉及到全身免疫系统的疾病,我和好多颇具知名度的美国医疗专家都会感到束手无策。于是,我又捡起祖上留给我的医书,研究起中医中药,在临床一用,还倒真灵;这时我才发现:中医药不是不科学,而是非常科学。比如说:中医学以“五脏中心论”为医学体系,认为人体的脏器和精神具有“相生相克”的统一性,局部的疾病是全身功能失调的反应,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偏阴偏阳谓之疾”;后来西医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医讲“上医治神”,近代西方医学研究也表明,人的精神因素和免疫功能有相当大关系。中医都知道“脾为后天之本”,是体内一个十分重要的脏器。自誉为科学到牙齿的西方医学,在以前的解剖学里却并没有脾脏一说。后来,西医也发现了脾脏,而它的功能与中医古书上说的一模一样。还有以往西医教课书里,虽有胸腺一词,却说:我们不了解它的功能,甚至怀疑它的真实存在,或已经退化。直到八十年代,出了艾滋病后,西医才发现胸腺不但没有退化或失去功能,而且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道家医学将胸腺称为“膻中”或“心宫”,是人体“固本培元”(提高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若单从医理、脾脏和胸腺而论,中医药在对人体生生不息规律的认识上不但是客观的、整体的和科学的,而且还比西方医学早了2-3千年;若从《方法论》分析,中医药更是贴近人们的饮食起居,行之有效。什么叫科学?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存在的就是科学的。” 据考古证实,中医药已存在了5000——7000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和亚洲各国人民的生息、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能说中医药不科学?

  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医药也要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因此,国内有不少人士认为要达到以上“三化”,首先要做到“中药西制”,认为这是“三化”的大前提,应成为主流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博士: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不论是哪朝哪代或在哪个国家,社会再怎么发展,“药”是用来治病的本义不会变;用药过程中,安全的、能治病的药才是科学的、现代的,到哪个国家都会受欢迎。这就是我对药品“三化”的理解。据报道云南有家药品研发企业在古傣药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抗癌新药“三阳血傣”,不仅获得了中国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还将该药打入了埃及国家肿瘤医院,成为2004年度中埃两国政府的合作交流项目。因为用“三阳血傣”合并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而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又是国际医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执行欧美医学系统的埃及卫生部就批准了“三阳血傣” 进入该国,这就是中国民族药国际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2、说到“中药西制”是否科学?首先要明确“中药”和“西药”的概念。中药是中成药、中药汤药、中药饮片和中药材的统称。临床上主要以中成药为主,其特色在其配伍,“君臣佐使”、“相生相克”的理论;其科学性就在于中药复方在提取(不论是小药罐煎煮,还是工业化生产中的复方超临界提取)过程中毒副作用降低,疗效提高。但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不能按西方医学的要求加以表述,因为这属于不同的医药文化体系。西药泛指植化药、化学合成药、生物药、基因类药物。这类药物虽然物质基础清晰,在动物实验中也明确了药品的作用机理和“靶—标”关系;在临床应用中,西药对某些局部疾病也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同时也因其毒副作用较大而损伤了人体其它脏器及整体功能,导致的药源性疾病甚至致死亡。众所周知的“链霉素”致耳聋;“氯霉素”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应停”使孕妇产出了“海豹儿”;“息斯敏”因对心血管系统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早在8年前就相继被美国、日本、欧洲多个国家停用;美国默沙东公司用于治疗关节炎和急性疼痛的药物“万络”,因会增加病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在2004年10月被紧急召回;凡此等等,举不胜举。所以说,药品的科学性并不在于“中制”还是“西制”,而是首先体现在安全性上,其次才是疗效。西药的安全性根本无法与中药相比,其科学性也由此略见一斑。 

  3、“中药西制”后就不能再叫中药,这可从以下两个典型案例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麻黄汤”和“麻黄素”。2500年以前,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的“麻黄汤”用杏仁、桂枝、甘草与麻黄配伍,用来发汗祛除病毒,消炎降热,治疗初期感冒具有明显疗效。若因个体差异,病情不能在三天内改善,此方就不能再用,改用它方。因为发汗太过,就会导致虚弱。而“麻黄素”是用植物化学的方法从麻黄中提取出来的单体成分,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均十分清楚,是典型的西药(跟化疗药“紫杉醇”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的道理一样),其功效:发汗去水,具有减肥和兴奋作用。美国药商将其用来做减肥药或兴奋剂,所以需要长期服用。不知道麻黄素超剂量服用会产生头晕、恶心呕吐等毒副作用,并导致在美国有12人因服用此药而死亡。于是,美国的FDA下令禁止麻黄类药品,还闹到法院,但法院裁定:麻黄素超剂量服用产生的毒副作用,并不能证明其它麻黄类药品在剂量范围也有同样的毒副作用。法院最终宣判“麻黄无罪”,推翻了FDA的禁令。这就是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中药“麻黄事件”,其实这就是“中药西制”惹的祸,还嫁祸于中药麻黄。 

  再一个例子是日本人曾就“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等七味药,用植化方法分别提取、纯化每单味药的有效成份,然后再将提出的七味有效成份混合。结果显示,用植化方法提取合成的“小柴胡汤”的疗效不如“君臣佐使”一锅煮的疗效。

  从这两个案例就可看出“中药西制”后是西药,是用植物化学等方法提取出来的单体,如麻黄中的“麻黄素”。单从安全性分析,“中药西制”后,并不具有科学性的优势。

  记者:能否请张博士给中国的中医药企业提些建议。

  张博士:那么我就谈以下三点建议,供国内的中医药企业参考。

  ——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过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领土,现在是侵占市场。市场丢失了拿什么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以我建议中国的中药企业不要去盲目地去追求“三化”而去搞“中药西制”。这样做是“东施效颦”,自我出丑,自毁长城。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说得重一点,就是助纣为虐。

  ——洋人们自从尝到了“针灸”的甜头后,现在是一发不可收。想得寸进尺地吃掉整个中医中药。就拿在美国的实际情形来说,中医药逐渐被美国人认同,各州纷纷立法予以承认。从另一角度讲,洋人们不是要我们的中医中药吗,行!咱们就来个奇货可居。这不就成了我们的大好形势?但人家也已充分估计到了这一点,要跟我们商战,所以我建议中国的中医药企业也要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战术,利用现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固守中国本土市场的基础上,选中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为国争光。

  ——中医中药是华夏民族先民们伟大科学智慧的结晶,为我民族的强盛立下了丰功伟绩,是海内外中国人的骄傲。因此,我们切勿妄自菲薄,患上“洋大人综合症”,若用我们的中医药去跟洋人接轨,这种思维方式和做法不仅不利于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还会遭洋人们白眼;讲得难听一点,人家把我们卖了,我们还帮人家数钱。

  原载:《医药经济报》  

  作者为昆明珍友缘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欢迎与业内专家们共商"中医药国际化"之大策,联系电话:0871-8117755,电子邮件: czj@zyyk.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1篇)
*李娜定义真正的国际化 (2011-06-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祖轲)
*中小企业向毛泽东学习以弱胜强的渠道制胜法则 (2010-09-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蒙)
*中医药行业的扼腕之痛 (2008-04-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燕梅)
*从邓小平时代“论资论社”论当今中西医之争 (2008-01-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子久、肖志飞)
*巧借连锁拓疆土的“英国中医药急先锋”--许言忠 (2007-06-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胡羽)
*向“中医”学习医药保健品营销 (2006-03-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世纪福来王宏君)
*从“黄老智慧”到中医药国际化 (2006-02-0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公望、志飞)
*营销与针灸 (2005-11-0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方玄冰)
*敢问路在何方?--云药国际化专题研讨会札记 (2003-12-1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子久)
*透视中药国际化 (2003-03-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子久、龚邦强)
*中药国际化营销环境浅析 (2001-09-2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恕)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