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中国零售业 7 上页:第 1 页 产权问题背后的多米诺骨牌 中国百货零售业在与跨国零售集团竞争中的弱势,主要体现在商业资本问题上。国内的百货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少有商业资本注入,几乎都是招商行为。缺乏商业资本的后果是:商店丧失了作为商业流通主体的资格。这是中国现阶段商业与外国现代商业模式的主要差别。无疑,商业资本是中国零售业发生质变或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动因。 商品流通是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离开流通,所有社会经济生活的参与者都无法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运转。可以说商业资本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更是市场经济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商业资本却在弱化。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放开价格,是从流通领域、从活跃商业开始的。然而,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却主要依靠生产领域的扩张实现,比如钢铁产量的大幅增长、特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商业资本被挤到了边缘地带。在商业资本弱化的情况下,许多大企业被迫自办流通,从批发一直到消费者,商家往往只被看成厂家的销售部门。 在城市里,大型商厦虽然越来越多,但真正有实力的大商家、大型商业资本却很少,许多商家以“一业(指百货零售业)为主、多业为辅”做借口,抽逃资金,转向房地产、物业管理、柜台出租、高科技等行业。中国国有商业企业的资本金过去大多是国家拨款,再加上银行贷款;而资本转向快的一个原因是,国有资产不属于个人,经营者不必为之负责,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缩小或最终放弃微利的零售业,转移到别的阵地,成,则名垂青史;败,有国家负责。这种产权弊端将带来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 采购环节是零售企业的核心问题,它与企业的流通模式、经营模式有着重要关系。商店的整体策略体现在不同方面,诸如品牌策略、产品策略、服务策略等,而这一切都要靠一个核心来体现,那就是卖什么东西。因此,零售企业需要一批采购人才,他们要善于了解市场信息,把握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定位,使企业的整体策略最终得以体现。而商业资本将最直接地冲击采购模式。 如国美电器的商业行为和表现效果都初步显现了商业资本的作用,国美的采购体现了三个现代商业的概念:有批量的商业采购;有注入资本的意愿;有价格竞争的意识。 供应商总是希望与有批量、有规律、有稳定进货渠道的零售商打交道。从工业环节讲,也实现了货币资金的回流。中国的零售业已经到了急需商业资本注入的阶段,以使工业资本置换出来,重新投入开发和生产,最终实现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良性循环。 中国零售业接纳商业资本这一步已经迈出,但只是微不足道的民间资本和企业积累资本。而在这些资本金中,企业自有资本又是国家资本,与真正概念上的商业资本仍有差距。而且商业资本的运作缺乏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更缺乏金融界的支持,银行还在一旁袖手旁观,不敢贸然进入。 采购风险——谁来承担零售业 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很少自己进货,除了与企业缺乏对商品和市场的研究有关,更大、更隐性的问题则是风险问题。零售企业想要规避采购风险,因为只要付钱就有资金风险。 商家在采购过程中常规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是:你先发货,我再付钱。供应商为了规避风险,也会说:你先付钱,我再发货。这就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执。除此之外,对零售企业来说,进货后仍存在质量风险,是否适销也存在着风险。进行采购的零售商和供应商在竭力转移各自风险的时候,很难形成互动的、共荣共赢的关系。同时,对零售商而言,供应商和顾客一样,是流通的两大要素,都是宝贵的资源。如何利用供应商的资源为自己的经营服务,除了占有资金、具备商业信用以外,最大的条件即是对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改制。 一名在国有百货企业中负责采购的经理对笔者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商店的采购资本是由国家调拨的。今天的采购要靠市场来调整,采购者要承担市场风险,但国有企业的体制究竟能容忍多少风险?!你若在采购中主动付款给供应商,别人会怀疑你吃了回扣,会问你:‘别人都有帐期,你为何买断?’我做采购主管,如果我不付钱给供应商,大不了朋友之间翻脸,但总比被自己的企业怀疑要强,不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另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是,上海某著名商业企业的集团办公室会议需要通过讨论来决定明天进什么货,该公司的职工说:“这有什么不对吗?省得别人挑三拣四:这个东西好,你为什么不多进一些,是不是没拿到回扣?那个东西不好,你为什么进那么多,是不是拿了回扣?进货由集团办公室会议来决定,风险是大家的。”其实,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用承担风险。 商业资本不去承担流通过程中的风险,而由产业资本代替承担,这是一种极为不合理的状况。这种状况显然是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缺陷,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些重大经济难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产权制度的缺陷已成为影响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最大障碍。 目前,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承受着挟国际大资本之威、具备全新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技术的跨国零售集团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国内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种种挑战。它们的尴尬更多地来自于在进行业务领域重组、业态重组、规模重组和产权重组时最强劲的阻碍——体制制约。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服群说:“入世后,中国要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但我们自己的国企却并未平等地与之竞争。上海一百有6000名员工,从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竞争来看,需要减员1/3。但我们却不能那么做,因为国有企业还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企业有很强的可塑性,许多在面对市场风云变幻和外国强手竞争时,表现出了优秀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否定能力。在下一轮的较量中,它们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 刘祖轲,深圳市南方略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欢迎交流探讨,E-mail: szvm@vm.com.cn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