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品牌经纬 > 品牌,有“品”才有“牌”

品牌,有“品”才有“牌”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09-20, 作者: 王继勇, 访问人数: 9228


7 上页:第 1 页

  2、不把消费者当回事的“品”。消费者是什么?是上帝,是衣食父母。这一点勿庸置疑,消费者是否满意、认同应该是品牌经营是否正确的最终标准,但偏偏那些国际大品牌就不把消费者的想法当回事。

  咱中国有句古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就不相信宝洁公司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管理者会真的相信SKⅡ能让“肌肤年轻12岁”?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存心骗人,那有可能他们的学历就是假的。当消费者对此提出异议时,竟一再声称他们有数据。可是扪心自问,那种数据真的能站的住脚?有多少科学性和可信度?拿出一些不知怎么得出来的实验数据,就能堵住广大消费者的悠悠之口、打消消费者的疑问?说白了就是不把消费者的感觉当回事,而只是试图以此在政府有关部门面前混赖过关。

  还有那些明明让咱们中国消费者感觉到在感情上受到了伤害的广告,却迟迟不肯道歉,反而觉得是消费者的理解力有问题,同样是不把消费者的感觉当回事。

  说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某家商场那著名的《顾客服务守则》:“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当顾客错了时,请参照第一条。”

  那些不把消费者当回事的企业,当广大消费者都觉得你有问题时,是否应先检讨一下自己的言行,考虑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错了呢。

  我们前面说过,广告方面出点问题并不是什么大事。关键是出事后的表现,咱们中国人讲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改之,善莫大焉。”道歉人错会对品牌形象有损吗?绝对不会,反而会让人感觉诚恳可信,有道德、有修养。有人说,那些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侵害而又不道歉的品牌,就像日本拒绝对侵略历史道歉一样令人反感讨厌。我们必须记住一点:真正的危机并不在“危机”本身,而在危机发生之后。

  破解集体危机的出路。在这场品牌危机中,品牌广告应该学到些什么?

  企业要想真正的走品牌路线,避免危机发生或危机发生时成功化解,必须要从品牌的这个“品”字上下功夫,现在已经有企业开始“道德企业”、“良心营销”之类的理念了。厚德栽物,付出必有回报,从长远来看,一切商业的技巧最终都不如一个品牌高尚的品牌更能让消费者认同。当这些商业技巧都已被用滥、不再十分有效时,“品格营销”、“道德营销”、“爱心营销”的时代即将来临。如养生学堂农夫山泉的“每买一瓶农夫山泉,就为失学儿童捐助了一分钱”就有点这方面的意思。

  在许多企业的企业理论里都有“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致力于提高消费者╳╳╳╳”之类的口号,但笔者看来这些大多数仅仅是口号而已,一旦涉及到企业的利益,则毫不犹豫地将这些所谓的理论抛到九霄云外。能真正做到像《大宅门》里的白景琦那样把价值数万两银子的、质量不达要求的药品付之一炬的可谓少之又少。别说付之一炬,有的企业对明明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产品(有的还是婴儿奶粉),竟然拒绝退货,坚持让消费者承担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损失,其为消费者服务的理论何在?即便有时搞一些所谓的公益活动,也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商业伎俩。

  塑造一个高尚的品牌或许很困难,但做到不出现品牌危机应该不是难事,只要能“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就可。崔永元介绍怎样在节目里不开过分、低俗的玩笑时说:“开玩笑之前,我会先想这个玩笑是否可以给我的家人开、给我的父母开。”这对做广告和处理品牌危机有一定借鉴意义:你的广告你是否相信?那些有侮国人的广告自己看着是否会舒服?如果自己面临一个有问题的产品想让企业采取怎样的行动?广告除了向消费者表明产品正是其需要的理想产品外,还要向消费者展现品牌的道德修养。品牌,品牌,没有“品”便没有“牌”,否则名声再响也只不过是知名度高些而已。  

  本土企业的广告策略应该怎样设计?  

  和国外大品牌相比,国内品牌大都规模、实力较小,甚至谈不上是真正的品牌,奥美的CEO夏泽兰女士不是说中国没有品牌吗?我们都知道广告在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众多的本土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广告策略呢?笔者认为应至少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尽量给予消费者更多的利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晚,国内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和国外企业相比在一段时间内还很难赶上国外企业,但在广告这个环节并不存在赶超的壁垒,在这个环节赶超还是有可能的。怎样赶超呢?那就是增加给消费者的利益。

  营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不等式,那就是: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付出的价值一定要小于等于所得到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买一个产品值还是不值。那么消费者所得到的价值就是产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利益(功效、作用等),一类是精神利益。在消费者付出不变的情况下,卖主给消费者所提供的利益越多,购买行为就越容易发生。但在目前商品同质化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增加产品的物质利益是很难有突破或是要以更高的成本为代价的。而增加产品的精神利益则有时是非常容易且不需额外的成本。其实归根到底所谓的品牌就是一种精神利益。

  精神利益包括的层面很广,如:亲情、幽默风趣(也就是趣味性和戏剧性)、时尚、尊贵、个性等。有了这些精神利益才使得消费者对不同品牌有了不同程度的喜好,品牌也因此有了高下之分。除了将这些精神利益加于消费者之外,还要向消费展示“品牌”的“品”,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品”,做一个高尚的、另消费者敬重的品牌,而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不顾一切的“无商不奸”。

  2、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技术、管理及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等,发达国家胜我们一畴,但说到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要属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这正是一个品牌、一个企业和消费者沟通的基础。国际大品牌的广告频频出事,一方面是由于心态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有关。许多国际广告公司到中国来水土不服也是这个原因。一些在国际大企业工作的中国籍工作人员,有时由于盲目崇拜西方的文明,反面忽略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人说这是被“洋化”了。如果从事其他工作还无所谓,但对于营销和广告方面来说,忽略了本土文化无疑是致命的,丰田、耐克、立邦漆、麦当劳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本土文化不仅是与消费者沟通的基础,也是广告创意取之不尽的源泉,更是一些不了解中国的国际品牌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资源,事实上也已经有很多国内品牌在方面取得了成功,如小霸王的“拍手歌”、养生堂的“父亲生日”、脑白金的“送礼”、好记星的望子成龙“提高英语成绩”等,都是利用传统文化的经典,希望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

  王继勇,出身于实战的营销策划人,曾在保健品、食品、药品、家电等行业中历任市场部经理、企划部经理、企划总监等职。现为职业策划人,多家营销企业、策划公司、文化传播公司营销策略、广告创意顾问,对如何制定并表现和执行正确营销战略和策略颇有心得。电子邮件: mrwangjiyong@16.com

1 2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3篇)
*以品牌促节约 (2005-09-20,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程志宇)
*中国为什么仍然徘徊在世界品牌俱乐部的大门之外 (2005-09-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汉武、林海)
*中国真正的品牌在哪里? (2005-08-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汉武)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