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人的宿命就是倒下?--评公众对胡雪岩、德隆、顾雏军们的误读 7 上页:第 1 页 对自己驾驭政客的能力,过于自信而麻木 也有人认为,胡雪岩栽在政治上。因为他是左宗棠的经济后盾,而左宗棠又是李鸿章的政敌。李鸿章要想对付左宗棠,就要先把胡雪岩除掉。当时正值中法战争迫在眉睫,一触即发,左宗棠是主战派,李鸿章是主和派,双方的斗争更加激烈。李鸿章的人马加紧了对左宗棠势力的围攻,而左宗棠要积极备战,就要用钱,胡雪岩的开支和负担因此大大增加,雪上加霜。 从表面上来看,李鸿章系势力的落井下石,确实对胡雪岩的覆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世界上,有哪一个大企业,是在政治真空中成长起来的呢?在胡雪岩的同时代,正是美国的杰伊·古尔德、范德比尔特、菲斯克们巧取豪夺的时代,法官的裁决、议员的投票,常常被商人的黄金所左右,甚至连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家庭,也未能保持清白。 更何况,胡雪岩本身正是官商勾结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为左宗棠的南征北战采购军火,胡雪岩大发横财;帮左宗棠筹集军费和兴办洋务工厂,也是他的一大财源。上世纪90年代时,高阳的《胡雪岩》风靡一时,商人几乎人手一册,绝大部分,是为了学习胡雪岩超凡的“政府公关”之术。 事实的真相是:胡雪岩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官场中的纵横捭阖的能力,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政治资源,以致于在政策风险加大之时,仍然一味扩张,固执地做庄,对旗下的钱庄、当铺没有能够未雨绸缪。这是一个由于形势误判而导致的战略错误。如果不是出于对驾驭政客的自信,胡雪岩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战略和管理的调整,在高位抛出部分生丝,或者自己买入缫丝厂自己加工,或者在金融业中及时紧缩,即使有所损失,也只是伤其皮肉,不致于一败涂地,倾家荡产,人财两空。在德隆的唐氏兄弟、顾雏军倒下之前,他们应该也有着对自己“懂政治”、“会玩政治”的同样误判。 “永远是上帝的宠儿”的致命错觉,导致常识的丧失 吕梁、唐家兄弟、顾雏军、胡雪岩、迈克尔·米尔肯、所有的牛人,在他们一步步从凡人变成牛人的过程中,无数次逢凶化吉、变祸为福、如有神助的经历,让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每一次危机都将成为商机,坏运气很快就会过去。可以肯定,每个牛人倒下之前,都有这种致命的错觉,否则,无法解释他们面对山雨欲来、危相频现之时,仍然那么狂妄、乐观,没有反思,没有警醒,没有采取起码的常识性的应对措施。反过来,也正因为他们对自己运气的自信和大胆,才使得他们的崛起速度超乎常人,俨然是上帝的宠儿。 1883年的胡雪岩,运气确实不太好。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兵船开入吴淞口拦截检查船只,人心惶惶,上海的银行、票号、钱庄等金融机构,都收紧了资金;各路企业都感觉到周转不灵,人人都相信手握现金是上算,已经有几家小钱庄率先倒闭,如同在德隆之前倒掉的那些庄家。可是,中法战争从酝酿到爆发,绝非一夜之间的事情,胡雪岩如果头脑清醒,完全有时间未雨绸缪。 当时上海房地产投机泡沫的破灭,是另一件“不巧”。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徐润,就栽在这次地产风潮中。当时上海房地产牛气冲天,大商人买地、盖房出售、再买更多的地,以为这个赚钱的魔术可以永远变下去。地产大鳄徐润甚至已经着手到伦敦招股上市。可是,1883上海地产泡沫破灭,价格大跌,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在观望,没有成交量,削价抛都很难抛出去。炒房的资金,很多来自于票号、钱庄的贷款,甚至来自于挪用公款(如徐润),大家都拖不起,所以,破产者比比皆是,包括赫赫有名的徐润。这样一来,市面更萧条了。 更加不巧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股灾,也在1883年发生了。这次股灾之前,上海出现了第一次股票牛市,首当其冲的是矿局股票,现在的股民想必心领神会——这是“资源类股票”,往下挖就是钱,据说很有“投资价值”。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简单。1883年7月上海的股票价格开始大跌。这些炒股的资金,很多都来自于钱庄,而钱庄的钱,则大多来自于山西票号和外国银行,外国银行在当时的上海金融界,发挥着现在中央银行的部分功能。外国银行此时收紧银根,催收贷款,大家割肉不及,哀鸿遍野,一大半的钱庄倒闭破产。 这些发生在1883年接踵而至的“坏运气”,和近几年的市场颇有相似之处。不错,1883年的胡雪岩,2000年的吕梁、2004年的德隆、2005年的顾雏军,运气可能都不太好。可是,如同水手无法改变天气,企业也无法改变运气。企业只能“看云识天气”,运气不好时,就得有运气不好时的应变之术。事实上,留给这些牛人的适应“坏运气”的时间,都不太短,他们都曾有时间、有机会幸免于难,可惜,他们没有珍惜。因为他们狂妄地相信,自己将永远是上帝的宠儿。 管理能力:一个危险的假设 在对于胡雪岩、德隆、顾雏军们的评论中,最具有欺骗性、误导性、危险性的一个观点是:如果他们的管理水平、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再高一些,也许能够幸免于难,甚至可能会成功。 一个企业定方向、定战略的时候,首先要对自己的管理水平作一个假设:是上等水平、中等水平、还是下等水平?我认为,合理的假设应该是:以中等水平的常态为假设基准,追求上等水平,万一出现下等水平,也能够挺过去。如果一个企业采取的战略,逼得它只有以最佳的管理状态,才能够生存下去,那这个战略一定有问题,这个企业一定短命。记得有位记者问一位现在很活跃的企业牛人:你们的发展确实很快,但是风险也很大,一不留神就会完蛋,为何你还这么自信地高速扩张?那位牛人高谈阔论了一番,大体上是说他的团队、他的管理、他的战略战术都是最牛的,所以,他的企业将一直牛下去。我一边为他捏着把汗,一边暗叹:中国的牛人,真多。 最佳的管理水平,绝不可能是企业的常态。正因为如此,杰克·韦尔奇、卡洛斯·戈恩、桑迪·威尔们才这么弥足珍贵,才可以拿到天文数字般的薪水。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可遇而不可求。美国历史上的百年老店,花旗、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都曾有过最佳状态、中等状态、较差状态。其实,成为百年老店的秘密,并不是永远保持最佳状态,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吉人天相,而是如何在状态较差、运气不好之时,挺得住、熬过来,等到庸人下台,良将接班,等到厄运过去,好运到来。对于自己管理能力、管理状态的盲目乐观,实在是一个危险异常的假设。 范卫锋,浙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在数家著名民营企业工作多年。现从事历史、管理、金融书籍、专栏写作,以及企业策略顾问工作。2005年出版著作:《黑化——草莽经济时期中国民间企业的成长通道》,电子邮件: fanweifengchina@yaho.com.cn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