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嘛要揪住菲利普·科特勒的领结? 7 上页:第 1 页 王群的三道难题是: 1、严重忽视4P里的第一个P。他举例自己买了某品牌的一拖二空调,结果坏了两次,虽服务及时且也算周到,但维修人员不得不告诉他那产品技术本身不过关时,他表示对中国企业人忽视产品的担忧。 2、品牌到底是什么?做什么?(100本营销书有101种说法) 3、与消费者的沟通。 金炜的三道难题是: 1、成长—浮躁; 2、渠道—霸权; 3、理论—失灵。尤其是第二个问题,他表示甚是头大。 付先生的三道题是: 1、有缺陷的法律环境; 2、正确的品牌定位; 3、营销人才建设和管理。他的最大困惑是第二项。 然后我们看看科特勒的思考(答案)。 1、数据质量的问题。首先要找准目标市场,营销决策才有高质量。而中国企业更多依赖“船到自然直”; 2、服务开发不够。而西方企业不仅讲究高科技,而且讲究与用户的高接触。譬如IBM,即使业务员态度傲慢,但消费者仍然相信如果IBMPC坏了,仍会得到比其他品牌PC更好的服务。 3、品牌建立。如果不建立品牌,就不能给消费者更多信赖感,也不能卖出价值增值带来的高价格。 对这种中西差异,中方三哥们都认为自己更了解中国市场,台下观众也基本赞同中国企业人的现实状况——所谓活在当下,其中金锐更是好自豪地说自己从业务员做起,做到总经理,算是在一线卧底十多年。 让菲勒回应中方人士的高度“自信”时,菲勒平静地说,好的营销都是当地化的营销,他的理论只是提供基本性认识,必须跳出盒子去思考。譬如腐败问题,菲勒承认目前没有与腐败对应的营销研究,譬如不能送钱太多,也不能太少,到底怎么送,他也不清楚。但他介绍的一个例子蛮有意思,他说他英国某大学的一个朋友就是研究腐败问题的,一次问台下学生(相当于中国的EMBA),你们当中有腐败行为的请举手。结果是无人举手。接着他换了一种说法,你们认为你们竞争对手有腐败行为的请举手,结果大家都举手了。事实上,这些同学里边,就有互为竞争对手的人在。 但是,我不知道袁岳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那么久,老是挑逗徒弟打师傅。我们忘了,人家菲勒只是收钱布道而已,人没说要治病吧。你偏说你看出的那病还不是我身上最紧要的病,你没我高明!嗨,我说哥们,既然你都自己久病成良医了,治病去啊,刮骨疗毒也罢,挥刀自宫也罢。 恶心的事不止这个。袁岳说老菲你就当服务供应商,那三哥们当客户,现在轮客户给供应商提自己最想要的服务。 王群始终文质彬彬,他提了一个问题是说菲的学问影响中国的速度和幅度远远超过科特勒中国集团的建设速度,希望菲勒的这个中国码头提速。菲勒的回应是他不想做很大,或者做很快,但想做很好的咨询服务公司。袁岳马上紧逼盯人,问“如何算是很好”。菲勒好像打了太极,但他也几乎不再拿笔在纸上记些什么了,同声翻译有点之后,给人的感觉是他急于想辩白。中间他解释时间长一点时,袁岳几次中断他。——节目导播要求,不算太失礼吧。 杉杉的付总提了一个“同一品牌下设置不同定价的产品是否可行”的问题。这其实不复杂吧。你让奔驰做30万价格的迷你奔驰看看,在美国卖不好,在中国超级富豪们绝对也会为自己的身份掉价而大骂奔驰操蛋。事实上,就算用副品牌作区隔也难以胜算。因为一个成功的品牌,其诉求点(在受众头脑中的打孔)必然是最简明的元素,譬如沃尔沃=安全,宝马=驾驶者乐趣;斯沃琪=可享受的多样化时尚,等等。 金炜似乎是存心发难来的。他一再追问菲勒自己如何营销自己的“营销学”,又如何运用水平营销的手段。菲勒强调说他自己从不营销自己的学问,因为那个自然交由市场检验,他的理论几十年还在再版,这就是自己理论有生命力的证明,“回头客”的数量和质量就是营销效力的判断标准,他不需要自我营销。他现在除了商业企业营销的研究,也花很大精力去做非盈利机构的营销研究,最近还写了本《为政府机构做营销》,譬如邮局如何应对联邦快递的冲击,城市垃圾如何有效收集,军队如何招募更好的士兵,以及如何在细分化基础上帮助穷人走出贫困。此外,体育营销和娱乐营销也在他关注范围内(此前台下有一观众认为娱乐营销是目前展示营销水平最高的一种)。 由于语境或语言转换的原因,这里边总是有些不和谐的气氛。——事实上,在前边中方三哥们认为自己更了解中国市场而不是菲勒“旁观者清”时就已埋下基调,感觉上,某些中国人一直就忍着没好意思说那句:“要不,你到我的企业做个CMO试试?” 对菲勒的不信任继续。这一回说到菲勒的书何时收入更多中国案例,否则,老拿西方企业说事,中国企业用不上。其实,金炜的意思还更“恶毒”些,他说菲勒目前在中国仍在走穴和“忽悠”(很有点欺负翻译不能直译了,就像当年王海蓉难以翻译老毛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样)。他的意思是等菲勒的中国公司为中国客户做了成功案例之后,再好好给书加加厚,或专门写出一本《营销管理》的中国版。台下一个观众则认为科特勒年轻时写《营销管理》充满理性,而年老时写《水平营销》则越来越多感性,且《营销管理》本身也是越再版,越加厚,但理论由当时“要跳出产品建设品牌”到现在“回到产品创新”,自己搞颠覆,这是为什么。窃以为,这种提法还是蛮有代表性的。 菲勒终于急了。他说,你们弄错了,今天我们探讨的焦点不应当是我的中国公司和我写书的案例问题,而是整个营销地位还达不到应有高度的问题。营销的最大敌人是财务部,他们缺乏想象力,喜欢活在过去经验里,好的营销应当是让财务部的人来为营销计划捧场。 台下的观众显然是赞同菲勒的这种说法的。他们总结陈词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还需要赘言吗? 就我而言,不鄙视一下咱中国人的没志气不行。为什么老寄望菲勒写《营销管理》中国版,增加很多中国案例,并且最好是菲勒亲自指导成功的中国案例?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来写这个东西?自己来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我上次采访菲勒时曾问中国营销是否可能出现“毛泽东思想”,菲表示肯定。实际上,毛思想不就是在山沟沟里打游击,然后到处瞅空子捡人家国民党报纸看世界新闻时给形成的吗? 指望别人,忘了自己努力可以达往目标,老大没劲。 总觉得人家戴了顶自己一个个、一次次拱手送上的“大师”冠冕就像从此欠自己人情似的,这种心理也阴暗得紧! 既要蹭人家光环,还要抓住人家的某些没有选择性的软肋痛扁,以表示自己的某种精神优越或高明之处,这种做人就太不厚道了。 假如我们看一个宽袍大袖的菲勒很舒服,干嘛要去揪住人家的领结?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