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索尼能重焕魔力吗?

索尼能重焕魔力吗?


《环球企业家》, 2005-11-10, 作者: 叶南, 访问人数: 3094


7 上页:第 1 页

出井伸之的遗产

  这是一个CEO如何被笼罩在前任的阴影之下,竭力摆脱控制,并争取对自己的接班人选作主的故事。而它的最后一幕也最具戏剧性。

  尽管已在2003年退出索尼董事会,仅保留“荣誉董事长”头衔的大贺典雄还在坚持让周围的人,尤其是出井伸之,感觉到他的存在。75岁的大贺仍然到他位于索尼东京总部的办公室去上班,几乎每天。他甚至已经为出井找好了接班人选——久多良木健。1993年,正是大贺典雄看好久多良木健开发的的PlayStation,力排众议,投资5000万美元开始了索尼如今最为赚钱的游戏业务。

  但出井并不打算顺从。他曾听说这位红得发紫的久多良木君在接手电视和芯片业务之后就开始排挤其他的高管。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斯金格在美国的作为。

  1997年,进入索尼之初的斯金格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权力,他被出井派去管理索尼电影旗下的院线。此外,他主动充当起索尼在美国的电影、音乐和电子三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人。他还利用自己在业界的关系把出井引入美国娱乐和IT界的高级圈子。这个圈子的最深处,是赫伯特•艾伦每年在爱达荷州的避暑聚会,在这里可以见到所有的头面人物,而出井则是第一位获邀的亚洲人。

  斯金格与众不同的“外交家”能力很快令出井对其刮目相看,到1998年底,出井已经把索尼美国公司的所有业务交给了斯金格。而后者则更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潜能。

  斯金格最为明智的举动之一是在2000年将罗伯特•维森塔尔(Robert Wiesenthal)招至麾下,作他的首席策略官。这名前瑞士一波(CSFB)的投资银行家一到任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投资活动:他把索尼Game  Show  Network的一半股权卖给了有线电视巨头约翰•马龙,又把索尼在墨西哥电视网中的股份卖给了NBC,然后,他和飞利浦一起买下了InterTrust技术公司,该公司掌握着绝大多数音像制品防盗版的专利技术,可为索尼带来长期的专利费收入。接下来是更大的手笔:将索尼音乐与贝塔斯曼合并成立合资公司,和收购米高梅公司的电影库。

  2003年,斯金格早在出井提出“转型60”计划之前,就和他的管理团队开始了一项每年7亿美元的削减开支计划,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出井的预期。“斯金格是罕见的、天生的管理人才,就像久多良木健是一个罕见的、天生的创新人才一样,”出井说。除此之外,斯金格的背景还决定了他一定会支持出井的“数字化梦想”和内容与硬件协同发展的战略。没有比斯金格更合适的人选了。

  索尼的董事会和在东京的管理层也无法不注意到斯金格。“霍华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他善于赢得别人的好感、信任和尊重,并且擅长让手下更好地合作,”从盛田昭夫的时代起就担任索尼董事、现为索尼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的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主席彼得•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说,“他在美国接管的业务参差不齐,而且原本互不相干,但霍华德却让所有这些人互相说上了话。他展示出的能力正是索尼目前所需要的:削减成本、整合、找到合适的管理人才。”

  正是彼得森在1996年将斯金格引见给出井。但东京的其他人却不见得和彼得森看法一致。他们对遥远美国娱乐界发生的喧嚣感觉隔膜,也从不认为那是索尼真正的方向。2004年,在东京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斯金格与其他高管同在主席台就座,但长达5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一个投资者向他问及娱乐方面的问题。

  但董事会接受了出井对斯金格的提名。与次同时,董事会还拒绝了大贺典雄提名久多良木健为总裁的请求,接受了出井提名的中钵良治。在此之前,中钵良治在索尼的工厂中待了28年,管理生产各种存储介质——从软盘、磁带到记忆棒和DVD。“感觉上,在此之前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西伯利亚度过的,”在6月份新管理团队履新后的记者会上,他开玩笑说。出井选择他,也许正是因为他远离权力斗争的中心。

  这是出井最后的一次出击,在因失败而引退的同时,他却在最后一役上意味深长地战胜了“家长”大贺典雄。这场胜利还要归功于出井对索尼董事会的改革。  索尼的董事会曾经和大多数日本公司的董事一样,由最高管理层把持,外部董事无法参与决策。这样的董事会基本上只起一个橡皮图章的作用,只能认可管理层的决定。

  出井之前的时代,索尼的董事会成员最多时达4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索尼内部高管。1997年,出井开始了对董事会的激进改革,他将30名初高级董事调离董事会,另设职能部门,同时引入更多的外部董事,使它无论在结构还是从运作方式上都更接近一个美国公司的董事会。

  在出井辞职的同时,他还要求其他六位高层管理者与他一道退出董事会,其中包括总裁安藤国威和游戏业务总裁久多良木健,从而使索尼董事会中的外部董事史无前例地成为8:3的大多数。对斯金格来说,这无疑是出井留给他最好的礼物,当然,斯金格本人也是出井留给索尼最后的礼物。

  但这远远不够。让出井一筹莫展的问题依然存在,索尼庞大官僚系统中的割据势力并未瓦解,他们依产品线而分立,互相缺乏沟通,对转变缺乏动力。

  眼下斯金格最为关心的,不是砍掉多少产品线和裁掉多少工人,而是在日本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如何像他在美国那样,协调众多不同的产品线之间的沟通,找到最合适的人才发挥作用,以及利用重要的人际资源网络。在此基础之上,他明白,他才能实现他的不管什么样的重组计划。

  “砍掉产品线的目的并非削减成本那么简单,”斯金格对记者说。在索尼漫长的产品线里,他估计至少有一半是亏损的。“在过去,我们的模式就如同在园中栽下1000株花卉,任其疯长,现在,我们必须仔细地修剪花圃,找到那些引人注目的奇葩。”   

软和硬

  1976年,索尼输掉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它开发的Betamax格式不敌JVC公司的VHS格式,从而彻底丢失了家用录像市场。盛田昭夫的总结是:如果索尼有强大的内容支持,就不会输得这么惨。从那时起,索尼就开始了利用娱乐内容推动消费电子产品销售的梦想。在CD机的时代,索尼收购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一年之后的1989年,它又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收入囊中。

  但是在出井伸之接管索尼伊始,他就认识到这样一个可怕的现实:尽管有“软件-硬件协同效应”的伟大梦想,但索尼其实对娱乐业一无所知;尽管又费数年周折,花掉昂贵的学费,索尼终于成为一代娱乐巨头,但如何做到“协同”和软硬件互相促进,仍然是出井无法回答的问题。

  2000年,出井曾提出一个令人眩目的协同方案:通过四种索尼“门户”产品——个人电脑、电视、PlayStation游戏机、手机——构筑一个无所不包的数字娱乐平台,由索尼娱乐公司及其联盟利用宽带网络为这一平台输送软件和内容服务。5年之后,这个壮观的平台并没有产生任何实际的效果,反而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抱怨索尼产品在软件格式上过于封闭和霸道。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软-硬协同甚至是不可能的。摩根大通在东京的分析师高田裕史就一直认为,同时拥有软件和硬件业务削弱了索尼的竞争力。

  没有人能告诉索尼如何做,因为还没有其他人做出过成功的尝试。飞利浦曾经拥有自己的唱片公司宝丽金,但在1990年代产品线过长的飞利浦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不得不在1996年将其出售;松下曾经在“广场协议”后日元狂升之际以61亿美元的天价买下环球电影公司,5年之后也不得不贱卖他人。索尼是唯一坚持把螃蟹吃完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消化。

  斯金格似乎有帮助消化的本事。今年7月,在赫伯特•艾伦的避暑聚会上,斯金格首次以索尼家长的身份露面,有人看见他与比尔•盖茨走进小房间,进行了一次私密的谈话。据在场的人说,全球首富显得有些气急败坏:索尼的蓝光DVD可能将成为下一代DVD的标准格式——果真如此,它将改写娱乐业和IT业的许多重要图景,但盖茨却看不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在微软和英特尔对未来家庭娱乐的想像中,个人电脑——英特尔提供芯片,微软提供软件——占据了中心位置,它负责将包括图片、音乐、电影和游戏在内的各种娱乐内容从互联网上和电脑中传输到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播放设备上。但斯金格对这种想象并不热衷,而所有那些娱乐巨头此时无疑都站在他这边:他们不希望自己的DVD被放在互联网上供人下载。为此,蓝光DVD设计了比目前的DVD、以及东芝的HD-DVD格式更为复杂的防盗版措施。

  在与索尼不欢而散之后,9月27日,微软-英特尔联盟公开表示,它们将支持索尼的竞争对手:东芝的HD  DVD。但索尼此时赢得的支持者已经明显超过了东芝: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中的6家;三星、夏普等消费电子巨头;苹果公司;甚至微软-英特尔的最大客户戴尔和惠普都支持蓝光DVD。

  历史仿佛在重演:索尼又一次面临重大的标准之争,而且这一次,它所坚持的标准又在主要技术指标上胜过对手,唯一不同的是,索尼这次拥有更多的胜算,并且它还拥有另一张王牌:PlayStation。

  2006年初,配备蓝光DVD的PlayStation 3将正式上市——这是让拥有Xbox游戏机的盖茨气急败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第一代PlayStation上市至今,索尼的游戏机已在全球卖出1.9亿台。仅凭这个数字,对PS  3有怎样的期待都可说不算过分。

  如果大胆地假设蓝光DVD最终成为工业标准,那么,一个真正的“软硬件协同效应平台”将终于浮出水面。它的协同并不依靠垄断性的工业标准——斯金格已经表示,索尼在考虑降低标准许可费用的收取以降低蓝光DVD的成本,以及将东芝和微软的部分知识产权融入蓝光DVD之中——这一协同依靠的正是斯金格所说的“冠军产品”:索尼电影公司加上新近购入的米高梅电影库,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资料库,它拥有人类迄今为止拍摄出的彩色电影中的一半;在硬件方面,PS游戏机的“冠军”身份毋庸置疑;之外索尼还拥有全球首款民用高清DV;以及Qualia顶级投影和Bravia大尺寸液晶产品。索尼苦心经营的电影事业,在这一体系中终于能够起到真正的协同推进作用。

  这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在做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做别人没做过的”,正是索尼创始人井深大在1946年订下的信条。它已经坚持了60年。


1 2 3 页    下页:第 3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0篇)
*高擎超低价大旗,“迷途”索尼卷土重来 (2008-07-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浅岛亮子、端木清言)
*浮华背后的索尼大赤字! (2008-07-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远藤典子、端木清言)
*解读索尼危机背后的成因 (2006-02-2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董盟君、刘步尘)
*从苹果iPod和索尼MP3的成败,看撇脂定价法的使用艺术 (2006-02-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卢强)
*低端转型,索尼自乱阵脚 (2006-01-1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庞亚辉)
*索尼的品牌教训 (2005-11-28, 《成功营销》2005年第十一期,作者:金错刀)
*索尼:重拾技术 (2005-09-05, 经济观察报,作者:常怡、徐正辉、肖可)
*三星品牌价值超越索尼的超级秘密 (2005-08-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狡猾的索尼 (2004-12-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胡纲)
*索尼中国:凤凰涅磐 (2003-06-0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凤君、王万军)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3 05: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