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化:不唯盈亏论成败 7 上页:第 1 页 国际化需要做好亏损的准备 鉴于中国国情和国际市场现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难度更大一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是弱势文化,而发达国家的文化则处于强势地位。依据“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具有侵略性”说法,中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产品进入中国难得多。 事实上,在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国际品牌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市场占位;作为后来者,中国企业的机会大大减少,虎口夺食的难度则大大增加。 加之中国企业实力有限,难以对海外市场形成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直接与国际大品牌进行面对面的较量并不现实。以国际企业三星电子为例,2004年纯赢利超过120亿美元,国内同类企业年赢利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巨大的实力差别,决定了中国企业在实施市场推广的时候,必须巧打而不是硬推。 现实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长期的行为。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奢望速战速决,那不现实。 以盈亏衡量国际化成败贻害无穷 整个社会对国际化认知的误区,已经影响到了我们部分企业家的决策行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家做出“保证XX个月赢利”的滑稽承诺。 如果一个企业以短期赢利为考量国际化标准成功的标准,这个企业就会自然而然地缩减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降低员工薪酬,减少品牌形象建设投入。结果是什么呢?产品品质下降,渠道销售力不足,员工军心涣散,品牌形象难以确立。这些问题反过来作用于企业,就是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从而陷于恶性循环境地。这样的事情目前正在某些企业身上发生,这是相当危险的。 实际上,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技术、产品、品牌、人才、企业机制等诸多管理要素和市场要素协调作用的结果,是系统优势的体现。不能建立系统优势的企业,也许能红火一时,绝难红火于长久。中国手机产业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结论。因此,给企业准备一个战略亏损期是必须的,天天忙于扭亏,或者说为扭亏而扭亏,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误入歧途。我觉得一些国际企业进入中国之初,就做好亏损几年的准备,表现出这些企业的战略眼光。 风物长宜放眼量。国际化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行为,而非权宜之计。因此,妥善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成为每一个已经走出去或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作者为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2004年中国首届金凤凰营销奖唯一特别金奖获得者。联系电话:020—38291799,电子邮件: liubc@zlz.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