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让消费者为我营销 7 上页:第 1 页 “家酿广告”新潮流 也许“大众营销”这种想法有点古怪,更何况还有重重困难。厂家可能给予足够的理解,或者完全的反对。 2004年6月,加州晴朗的天空下,George Masters在上班的路上,用他那个微型的机器iPod播放Darling Buds乐队的歌曲“微型机器”,创意的火花突现。虽然他不在苹果上班,但是没关系,他用Mac机开始制作一支iPod广告。这足足花费了他五个月才完成,但是当他完成后,他将其上传至网络(gomotro.com/special/ipod.html),然后迅速传开了。 “这只是在设计上的一次练习而已,”他说,“我从未想过从中盈利。我现在一分钱都没挣出来。事实上,我还花了不少钱。”那为何一个37岁的人会用半年的业余时间为别人的生意做广告?Masters以一个问题回复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人会在他所酷爱的事情上花费时间? Masters故事中最令人吃惊的一点并不是他如此热爱iPod以致牺牲了他宝贵的业余时间。最令人惊讶的是苹果的反应:苹果没有任何反应。 没有“请立刻停止”的通知信,没有商标侵权诉讼,甚至没有一场新闻见面会来使自己与这个MP3流行音乐迷隔离—苹果不做反应,并且拒绝与《广告时代》就此事发表评论,但是这无疑使公司的律师大为头疼。因为人人都知道,事情不是这样做的。就处理这种擅自的行为,公司都有一个普遍应用的协议,但是它不能是默许。 “应该走法律程序”,就是这样,因为没人希望被指责盗用一个未经许可的创意,因为提交者也不能保证创意的所有权,因为法律已经开始跃跃欲试地就商品、艺术家权利问题审查评鉴,因为广告商的投入而引发的相关法律纠纷,还有品牌名字以及商标都是无价的资产,必须防止无所谓的人之滥用,无论他们的初衷有多么美好。 问题是:法律是不是理解,并且反映它所在的世界是如何变化的?在数码时代,关于知识产权以及其合理使用权的所有概念,都是变动的。 “我们已经厌烦了上个世纪那种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的模式,”学者J.D. Lasica说道:“我们正向一种新文化转换。更多的资源将被分享,更加开放,更加互动,掌控力消退。” “我们有什么权力从一本受版权保护的著作中摘录一些段落,并使用在文章中?”他这样说道。“但是我们做了,因为我们一向理解什么叫作‘合理使用’。我只不过是引用了Ray Kurzwell的一句话。我并不用得到他的许可。我只不过从他的书中摘录了三段。那就是‘合法使用’。” 借鉴、补充,通常是那些“名义上被盗用了什么”的人们所得的益处。George Masters有没有对苹果造成损害?当然没有。“尽管它里面含有广告信息,但这是一件正统、严肃、权威的事情,将会引发共鸣。”Lasica观察后评论道。 但是他承认,短期内数码时代的冲浪者正在法律之外运作。“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总有一天,企业和政治家会相继醒悟并且意识到他们身处数码时代,人们想要从文化中借鉴点什么。” “你可以想象就版权、商标以及商业机密而引发的一系列令人困扰的诉讼。目的在于对持批评意见的人加以警示。”甚至可以联想到信息上的极端主义时代—联邦法律施压来终止公众对于商标品牌的讨论。的确有过先例。苹果,在允许Masters行为的同时,起诉了一名博客作者,理由是透露了一处被泄漏的商业机密之来源。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 如果对话由消费者来掌控,无疑他们会很少理睬那些自说自话的营销者,那么谁还需要广告?这直接引发“代理商还有什么用处”的讨论。 也许答案是显著的:他们可以管理、聚焦重点、进行开发,甚至是加入开放式对话。真正的问题在于:代理商们有没有为这项新任务做好准备? 也许没有,但是Buzzmachin.com的Jeff Jarvis有着深刻理解:“网络教会我们的第一课,就是无论你是霍华德·迪安(佛蒙特州前州长,因互联网筹款竞选总统而名声大振)还是媒体公司或者营销者,你都得先放弃控制权,以获得控制权。”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想成功驾驭“民间的营销力量”,那么,就应先给予这股力量足够的自主权。 那么纽约的Omnicom集团BBDO Worldwide广告公司的主席 Andrew Robertson怎么想?他认为与这股日益壮大的民主化力量抗争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个难题,也可以视作一个机遇。你不能与顾客的想法相抗争。你必须做的就是想办法与其共同运作,然后加以开发利用。” 是的,但是问题是:如何妥善开发利用。 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但是,至少我们看到了哪怕是一部分的未来。 相关链接: 回顾“开源革命”的源头可以发现,最初这只是在一小群软件狂人间开展的一项关于开放式软件的实验,随着网络的壮大,也迅速扩展成一种令人瞩目的媒体力量。这股力量来势凶猛,颠覆了包括广告、品牌、分销、顾客研究、产品更新以及制造等在内的各种领域的传统营销手段。各种现成的集成解决方案开始让位给意愿、民众智慧—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商业以及文化时代,即“倾听经济”时代。 Open Source最初是描述一种免费使用以及修正软件编码,例如Linux这种计算机操作系统,或者Mozilla Firefox,一种网络浏览器。这种开放式的途径促进了这样一种信念的形成—公众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成为商业创新的另一种推动力。 一个例子来自于whyno.net网站,它为富有创造力的公众提供了一个发挥的空间,这里,普通人随时可以将他们“头脑风暴”产生的好主意、好想法公布于众,当然不乏被一些有识的商家看中并且付诸实施的可能。而越来越多的知名公司也开始注意到这种“民间的智慧”,开始在自己的营销推广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合公众的想法。 比如迪士尼公司,近期便在其在线购物频道推出了一个“你来设计”的项目—顾客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对迪士尼拥有的卡通形象进行一些艺术加工或创作,并使用在T恤、明信片或者邮票上,用于商业目的。对于一向严格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迪士尼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转变,它也花费了整整两年来研究如何开发自己的“艺术宝库”。虽然它在具体运用上对顾客还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大胆的尝试。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看到,并且将会发觉,这种“公众营销”的风潮将会愈演愈烈,将整个社会都罩在其中。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