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中国酒业七大发展趋势 7 上页:第 1 页 趋势四:终端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在“终端为王”的环境下,抢夺终端成为各厂商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与目的。但是,没有一个白酒品牌可以真正依靠终端来获得长期的市场地位,而且一旦你减少了终端的投入,销售量马上大幅度的下降。 随着酒行业竞争加剧,为了达到在商超渠道更高的铺货率和获得酒店的"专卖权",企业通过价格、产品、销售方式的竞争来争夺市场的现象将更加普遍,更有一些生产企业、经销商为了获得品牌的独家经销权,向卖场提供的"进场费、赞助费"等这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将会加剧,恶性竞争手段将会升级。而酒店、夜场等终端将成为厂家搏斗的主战场和风险地,企业愈来愈将营销阵线前移,很多企业已经表现出直接做终端的苗头。经销终端化、终端规模化。 要长期解决终端竞争的困扰,最好的方式还是让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独特的位置。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品牌塑造之旅。 趋势五: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绿色酒业成为我国酒业追求的重要任务。 2006年强化节约意识,推进循环经济,把酒企业建设成为消耗低、效益高、环境保护好的节约型企业将成为主流。 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快节约资源机制和法制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科学消费观;国家八部委联合开展“三绿工程”,倡导生产绿色产品,建立绿色通道,提倡绿色消费。 制止“天价”月饼、搭售贵重物品和过度包装等不正常现象,以及 “人头马”事件、“啤酒喷泉”事件,一度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曾经的白酒产品“高档质量”、“中档包装”、“低档价格”的落后面貌,不仅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需求,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从开征从量消费税之后,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和提高经济效益,竞相生产开发高价酒,把优质产品同高价酒等同起来,把提价、换包装当做调整结构的主要手段,忽视了中档酒,放弃了低档酒。 2006年,相信在中央的倡导下,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过度消费、过度包装的势头将会有所收敛。现在有些企业有三快一慢的现象,即酒名起得快、包装换得快、价格提得快,酒质提得慢,将会失去“公信力”,失去消费者,失去市场。坚持传统、坚持简单是最佳的策略。 趋势六:个性化产品是酒类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差异化产品与差异化营销开始得到企业关注。 这里说的个性化不是指包装特殊、名字古怪、瓶型古怪的产品,而是指口感、风味、质量的个性化。 价值要靠质量、服务、品牌、文化、价格、产品的性价比等要素来体现。寻找自己与其他企业和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将是2006年酒类企业思考的重要课题。 趋势七:外来资本介入酒业将异常积极,外行业高素质人才将加速向酒行业流动 。 国外品牌及资本渗透的力度将会加大,跨国酒业巨头将会进一步渗透性、渐进式地占领中国市场。啤酒、葡萄酒等国外资本更加青睐中国市场。国外品牌、资本的运作特点,将更加使学习型企业感觉出差距的明显,洋烈性酒、国外的葡萄酒、国外品牌的啤酒在2006年将会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案例,为中国酒业提供丰富的教材。 就酒类企业市场营销来说,需要有大量的品牌管理专家、品牌设计专家、营销技术专家、市场分析专家、物流管理专家 、销售执行经理 、销售执行骨干,需要有理货“专家”,酒店沟通“专家”,市场拓展“专家”,团体消费销售“专家”以及促销活动组织“专家”等等其他专业型的销售人员。 但从目前酒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看,一些团队精英从目前中国酒产业中是无法寻觅的,只能够从外部引进。2006年酒企业将会大量引进、起用外行业的人才,“激活”酒业。但是,是否能够“留”住人才,将考验各个企业。 原载:《华夏酒报》 刘世松,中国酒业知名记者,酒业观察家,中国酒业权威主流媒体《华夏酒报》执行副总编辑,创办个人网站——中国酒业新闻网,电子邮件: hxjbs@16.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