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 7 上页:第 1 页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显性原因之一:规模 规模无疑是渠道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为规模能够让渠道成员拥有在价格谈判中占据优势,“我一次采购2千万,怎么样?最优惠的政策是什么?最低价格是什么?不给我最低扣率?行,我找别人去。”因此规模使该渠道拥有了价格优势。消费者为什么愿意去大卖场,原因就只有一个:物美价廉。正如沃而玛所言,“天天平价”就是消费者最好的消费理由。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显性原因之一:资源稀缺性 渠道所拥有的资源稀缺性使渠道再与制造商谈判时,拥有更多的筹码。家乐福开店都在市中心,这些店址资源本身就是稀缺的。同样,其它类型的渠道成员在面对消费者时,或拥有更接近消费者的店址资源,或拥有旺足的消费人气资源。 规模和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就造成了是制造商之间需要为渠道“一眸、一举、一动”而争夺。在争夺的过程中,渠道作为“待嫁的美女”,自然能轻松“坐山观虎斗”,自然能轻松撬动产业走向,改写产业规则。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两大显性原因是规模和资源稀缺性,而在表象原因之后,是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深层原因——隐性原因。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之一:资金 毫无疑问,资金是渠道成员的一大法宝。“没有什么原因,俺有钱!有钱最大!所以没钱的就应该听有钱的。”在很多时候,很多制造商的现金流都不太理想,而渠道成员拥有大量的现金流,更有大量的现金可以用作直接采购。因为渠道拥有资金,所以渠道在客户谈判中能占据有利“地形”。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之二:人气 人气,是渠道成员一直追逐的重要经营目标。因为它们知道,自己能够成为制造商眼中的宠儿,是因为消费者信赖它们。人气越足,渠道成员的话语权越大。于是你就能看到在新开业大卖场海报里,就有真正的超低价,如“一毛钱一斤的鸡蛋”等等。有人气,才能使渠道成员的资金流连绵不断;有人气,才能使渠道成员拥有远超同行的稀缺价值。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之三:网络 网络,是渠道成员影响制造商的重要资源之一。无论是终端商,还是经销商/代理商,拥有一个能够覆盖区域的网络,是它们经营的主要资产。因此渠道在与制造商谈判中,才有了更多更复杂的筹码,如终端商的“区域全店买赠”可以用于完成制造商启动消费、冲量等多种销售目标,因此终端商就能名正言顺的收取促销费、管理费等等;如经销商的“全方位铺市”可以用于制造商进入市场的手段,也可以作为打击对手的渠道进攻手段,因此经销商就能要求制造商提供铺市支持与退换货支持等等。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之四:人脉 人脉是看不见的,但人脉在中国的作用不可轻乎。渠道成员与制造商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本地优势。而本地优势中最大的一条就是本地人脉。无论是遇到突发状况,还是与本地相关部门的合作与谈判,本地渠道都有十分便利的人脉优势。这是制造商很难拥有的优势,因为制造商不是“生于此长于此”,不会本地方言,自然没有或缺少本地人脉资源,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看重“人情世故”的国家里。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技术 技术也是看不见的,但它是影响渠道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制造商与家乐福们的谈判中,制造商始终无法在谈判中占据有力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乐福们拥有“技术”,如谈判技术、品类管理技术、陈列技术、物流响应技术等等。每一种都能为产品的销量提供巨大的支持或促进,所以家乐福们就拥有了更多谈判的筹码。 重视渠道,重视渠道资源 营销学中最重要的阐述来自于“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产品、价格、促销这三个要素是制造类企业设计自身利润模式、销售模式的重要工具,因此有很多的延伸与发展。 但“渠道”却一直不受人瞩目,就从书店里的相关书籍的比较中就能看出。在很多情况下,渠道只能作为销售管理中的一部分。 与营销另外三大要素相比,渠道受到的重视程度有限。 因此渠道受到企业重视的程度也有限。 所以直接导致的管理恶果是: 一, 控制与反控制。 企业销售管理中采取控制导向,视渠道成员为“金矿”,但又不给予应有的尊重。渠道成员也是独立法人,最关心的是自身发展。而发展以后,它们最想做的还是摆脱控制。因为控制是对立的,有了控制就一定有反控制。连小孩都有叛逆心理,更何况独立的经营实体。 二, 对渠道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制造商视渠道为合作伙伴,只是在某些行为上有所表现。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对渠道足够重视。 因为它们并没有认识到渠道是一种战略资源、稀缺的战略资源。 所以在这样的认识下,制造商就不可能就战略资源开发策略、开发方向、开发方式进行系统规划。 所以我们看到制造商很关心市场占有率,却很少关心渠道占有率,更很少关心渠道忠诚度。而这正是这些制造商的软肋! 渠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它们的力量令人惊叹; 渠道就像躲在幕后的“黑手”,决定了如此多的产业走向; 渠道如此重要,但其战略价值依然没有引起产业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机遇就在其中!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21-52989400,电子邮件: nanaxu907@12.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