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4S店的苦守与漂移 7 上页:第 2 页 剩者为王的竞争衍变 与曾经的热闹相反,在苦苦中挣扎的4S店都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和领域。上海一位轿车经销商透露,许多投资上千万元的4S店已入不敷出、养不活自己,但要拆掉又不可能,唯一的出路就只能转型。“也许挺过这阵子坚持下来的会好一些吧!”一位还抱有希望的大众经销商这样说。 一位上海通用汽车的经销商分析,“大部分4S店还是会顽强地存活下去的,毕竟申请下来一个品牌代理不容易,并且随着汽车市场的品牌竞争的加剧,拆掉又会让前期投资血本无归,转让又找不到接手的人,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在坚持汽车销售领域而适度转型。” 或许这正是剩者为王的序幕正在揭开。 紧抓后移利润 企业是追逐利润的有机体,在全行业利润普遍向产业链后移的情况下,很多4S店尝试业务延伸,寄希望于通过后续经营项目维持生计。 对于4S店经营售后市场的劣势是价格,但是也不无优势,充足的客户资源,良好的信誉为转型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支持平台。从目前的尝试来看,4S店向汽车美容装饰和二手车经营置换还算成功。 汽车装饰美容业务是众所周知的暴利行业,平均利润率在700%以上,汽车改装行业利润更高。一般而言,一辆10万左右的车,销售利润5000元,这辆车选择6000元的装饰服务,为经销商带来的利润也能达到5000元。 国内4S概念中没有二手车经营的位置,而国外经营二手车则是“4S”店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每年汽车销售量的70%是通过二手车领域来实现的。上海通用在全国率先推出“诚新二手车”品牌,在全国所有上海通用的3S店中开展该项业务,成为和新车销售并重的两大业务。 一部分4S店开展了二手车置换业务,就是厂家专卖店允许用户用其他品牌的旧车来置换本品牌的新车。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促进新车销售,增加新利润点;二是扩大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通过置换购买新车,不仅为车主节约了出售旧车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而且由于专营店品牌化经营的特点,顾客在专营店处置二手车过程中不必有受骗上当的担心。 以上海通用的二手车置换为例,旧车除了可以享受零部件检测和维修外,通用同时还保证旧车享有半年或1万公里的原厂质保。这对二手车的购买者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汽车产业的商业地产操作 汽车和房地产两大产业都曾被广泛质疑为暴利产业,汽车经销商作为逐利者,自然不可能忽视和房地产行业的嫁接。 最早尝试的是房地产商,一个楼盘概念的好坏,购房者的踊跃和冷漠,可以令房价相差悬殊,“商业”无疑是提升人气和房价的有效途径,而汽车4S店带来的客流、人气都是相对高端,具有购买能力的,对于地产业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有地产商对地段较偏僻的楼盘嫁接一家4S店,4S店是否赢利并不是他们财务考核的内容。凭借4S店本身的宣传和客户购车和维修服务人流的带动,其主打的楼盘均价翻一番都是现实中发生过的。即便将4S店的亏损完全转移到楼盘增值上,仍然获利巨大。 汽车概念的政策投机 汽车产业,除了国家作为主导经济支柱之一,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则意味着现实的摇钱树。汽车产业,不管是制造和是销售,由于涉及的交易金额巨大,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象征着税收,因此也就意味着“扶持”。 4S店的政府扶持是多方面的,例如税收的减免优惠,银行资金借贷的畅通和额度,但令很多资金进入这个领域更是相中了政策性扶持中的地块划拨转让优惠。通过打造汽车支柱产业这个良好的概念,就可以拿到优惠的土地价格,然后进行银行融资、找投资公司投资、找房地产公司合作,最后再将原“规划”配置设施转为商品房开发,这样就在没有多少投入的情况下,玩起了空手道,获巨额暴利。 组团式发展以抵抗风险 不管4S店怎样叫嚷日子难过,不可否认的是,汽车产业是一朝阳产业,市场空间仍在扩展,不赚钱只是因为竞争者较多所造成。目前比较难过的是一些非主流品牌的经销商。 一些4S店所代理的产品目前利润可观,但其后市场竞争将会加剧,另外一些4S店品牌的产品开发前景看好,但是眼前销量不高,利润微薄。一些实力强劲的汽车经销商就采取组合拳方式,多个品牌并重,用现在的利润培育未来的利润增长项目。单个4S店面临的风险被组团式发展所消解,经销商也能以“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心态来增强对抗厂方的能力。 经销商往往还可以通过联合而得到的倍增的市场销售通路和能力向厂方压价,我们常见的“买断”销售就是一种,一次性买断某种车型在某区域的独家销售权,不仅获利更大,对该经销商的品牌号召力更强,同时还打击了竞争对手。 回归核心 随着汽车4S店模式的弊端积重难返,以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入WTO承诺完全兑现,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要求,汽车4S店经营模式也将发生改变。 未来的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虽然我们无法明晰未来的主要商业业态,但抓住了消费者也就是抓住了市场。竞争的必然还是要回归核心,价格、专业化、售后服务、品牌、文化与生活,对于未来汽车的消费来说一个都不能少。 原载《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6年三月期。感谢《商界.中国商业评论》编辑王孟龙先生的智慧援助。 沈坤:营销硕士,精锐纵横广州公司总经理、首席顾问,高级培训讲师;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商业评论》等多家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96年涉足市场,曾担任两家集团公司营销总监职务,99年进入营销咨询业,7年来一直专注于民营企业的管理变革与营销突围,尤其擅长快消品的渠道管理和品牌传播策划。咨询电话:020—85617155、85617156;移动电话:13500031578,Email: szakun@vip.sin.com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