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啤酒八面观风 7 上页:第 1 页 进入品牌争霸时期 一是由于我国目前生产工厂依然众多,这些企业不仅仅为国内外啤酒巨头所垂涎,也同样为众多实力不小的地方诸侯提供了兼并扩张的机会。特别是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形势面前,我国啤酒市场随着外资再次进入攻城掠地对我国啤酒企业的收购,啤酒商之间的竞争继2003年以来的市场战、收购战,将逐步演变为集团之间和品牌之间的竞争;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稳定发展和老百姓收入的不断增长,购买消费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品牌就决定着人们的选择,所以,如果说以前发生的啤酒大战都还只是停留在彼此寻找市场空白点上的话,那么,下一轮大规模啤酒战的特点将是形式上表现为遭遇战和肉搏战,实质上是以品牌为平台进行的资源整合的品牌战。综上所述,2006年,啤酒业的竞争将上升到更高层面的品牌竞争。 企业集团化、产量规模化、品牌集约化、新品系列化是竞争之本 就我国一线的啤酒企业来讲,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比,我们的产量还很低,规模还很小,根本不能与国外大的啤酒企业相提并论。特别是许多企业在价格战中微利或保本经营,无节制、无理性地只拼价格战,把利润空间打没了,更没有力量投入新品的研制和开发。目前,许多啤酒企业一方面大打价格战,又粗放经营盈利少的塑包、捆扎啤酒为主,一方面市场前景广阔盈利高的新产品象纯生啤、小瓶、异型瓶、易拉罐、PET瓶等盈利高的产品许多企业又无力生产,致使效益不高,发展不快,规模徘徊不前。从国际、国内啤酒业的发展趋势看,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展壮大企业规模,企业集团化、产量规模化,品牌集约化,抓紧研制并不断开发新产品是整个啤酒行业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发展方向。 建设节约型企业成行业共识 季节性效益明显的中国啤酒业,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销售价格一路走低,中低档啤酒的市场销售价格甚至比5年前还要低,绝大部分市场的中低端产品竟低于矿泉水及一般碳酸饮料的销售价格。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啤酒生产链条上的原料、辅料、能源、运输等四个环节成本均不同程度的宽幅上涨,导致啤酒生产成本一再攀升。据分析,目前,大麦、大米、水、瓶子、商标、纸箱等原辅材料及电、煤、油等能源和物流运输费大幅涨价及《公路法》的实施对超限车辆严查重罚等,导致每瓶啤酒的生产成本保守估计至少上升0.15元以上,而终端价格比拼和成本挤压双重压力引发的嬴利空间的大压缩,成为整个啤酒行业的“坎”。另外,啤酒业目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仅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且给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代价。因此,向内挖潜,抓好生产经营中的现场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引导员工扎实推进原料、辅料、能源、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的资源节约,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并以此提升盈利能力,是今后长期摆在整个啤酒业面前的主要工作。 进入微利时代 一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啤酒在城镇市场有稍好的销售业绩,但9亿农村消费者是啤酒业真正的消费主体,农村市场启动不起来,啤酒企业依然在狭窄的城镇区间去竞争,在供大于求的今天,只能是微利经营。 二是啤酒业目前产大于销,供给增长已远远超过需求增长,价格战成了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只要一进行人均分配,我们就落后到世界100多名以后。与经济发达、啤酒销量大的国家相比,我们的人均收入还是极为偏低,低价啤酒对城乡居民依然有极大的诱惑力。 三是2002年以来外资啤酒巨头再次进入我国啤酒业并带动国内啤酒集团对整个啤酒业的快速整合,行业集中度快速加强。目前,啤酒业虽然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真正整合的大局尚未完全形成,巨头之间的圈地运动以及巨头与区域强势啤酒企业的市场之争远未停止。但从宏观层面来讲,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加强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品牌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行业基本走出了价格战的低谷,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企业,都已认识到低价竞争的危害。从全行业来看,2004年以来,啤酒走出了利润徘徊不前的格局,整个啤酒市场都在进一步规范,企业纷纷以盈利为目标,这一转变直接导致了行业整体利润水平的提高,整个行业开始进入“微利经营”时代。但是,要想真正实现盈利,整个啤酒业要走的路依然很远。 产量继续稳步上升 自2002年我国成为世界啤酒第一产销大国以来,近4年的啤酒产销量每年都以超过6%的增长率把其它各国的竞争对手甩得越来越远,不说3年之内,就是5年之内甚至更长时间也难说有哪一个国家会超过我国,因为我们有人无我有的市场消费潜力和生产基础。以人均占有量来说,目前,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虽然已接近22升,但中西部地区却仅在10升左右,8亿多人口的农村人均连5升不到。而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是30升,欧美国家人均年消费啤酒已超过80升,其中,啤酒消费大国的捷克、爱尔兰、德国人均消费分别已超过159、135和117升,而我国人均消费量仅相当于捷克的1/8、美国的1/4和日本的40%。所以,2006年,无论从宏观层面来讲还是从微观角度来说,我国啤酒业的产量依然会持续稳步上升。 原载:《中国酒业》2006年第三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zg91@vip.sin.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