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世维的“忽悠”与国内企业培训的盲从 7 上页:第 1 页 中国企业的盲从 分析余世维们的成功,除了以上这些主观条件外,中国企业的盲从和国内培训讲师的呆板在客观上也成就了余世维。 就象余世维喜欢搬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背景,来演绎现代企业管理案例一样,中国企业确实存在着传统道德上的先天缺陷和民族的劣根性影子,如很多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而只是看着其它企业在请某人,或者某人在管理界名气很响,就觉得很有必要把某人请进来给我们的管理层和基层员工洗洗脑,充充电,其心里的想法就是跟风和赶时髦,所以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只是注重形式,感觉上是做一场活动,是给员工激励的一种,未能把培训的效用最大化。 企业内部培训,应该是跟据新的战略的形成,而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必须掌握战略所需要的技能才投入的一种智慧资源,对公司来说,这样的培训跟其它资源一样,具有战略上的意义,而对员工来说,通过培训,能令个人得到进步,而个人的进步又能体现一家企业对员工的福利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个道理很多企业都懂,但做起来却又不是这么一回事。 广州有一家IT企业,因为经受不住陈安之业务员的多次上门推销,就以每张300元的价格买下了80张培训门票,2个多小时花去了二万四,得到的只是两小时的热血沸腾。而对企业实际的需要——营销技能的提升没有一丝的帮助。我问经理,为什么会去听陈的课,经理回答说,陈名气很响啊,主要是想感受一下…… 这就是中国企业对培训的理解。 国内培训讲师的无奈 抛开陈安之余世维不谈,我们国内也有很多的企业管理专家和著名的培训讲师,但为什么他们不能向陈余一样靠培训一夜暴富呢?譬如原罗兰贝格中国区前总裁宋新宇博士,放着好好的咨询顾问不做,竟然去玩自己并不擅长的培训,而且也学陈余之流卖起了培训光蝶,我冲着他的名气,买了一张他的培训光蝶,但只看了五分钟,我就无法坚持,并开始头晕,除了他语言和声音的呆板之外,几个小时老是一动不动地坐在摄影机前,就让人的听课的精神一扫而光,想想堂堂一个著名咨询公司的总裁,竟然连自己的培训都无法吸引别人,简直令我深感意外。 由于职业关系,笔者接触过很多国内的培训代理机构——也就是以提供培训服务为主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发现这些培训机构只是养了一大帮电话营销员来开拓培训业务,自己根本没有固定的培训讲师,等到有了业务,才根据企业的需要,去物设合适的培训讲师。培训讲师接到授课指令,就花时间去备课,然后到约定的时间实施培训。 可想而知,为什么余世维之类的培训能这么快速地在国内企业盛行,这完全是由于本土企业管理专家和培训讲师对自我形象的包装、培训内容与培训氛围的整合以及培训课程的推广渠道开拓等缺乏创新造成。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培训市场现状亟待改变,一方面企业要确认自己的战略思路,围绕着战略需求进行培训的规划,必要时,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内部培训体系,以确保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培训;另一方面,作为专职企业培训机构和培训讲师,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仅仅依靠贩卖已经过时的经验来忽悠企业,这样既坑害了企业,也影响了自己的个人进步;同时要借鉴陈安之和余世维们的成功经验,无论在培训风格,内容安排、案例剖析和现场氛围等,都要有一种创新的精神,真正让听课者接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知识营养和培训体验。 沈坤:营销硕士,精锐纵横广州公司总经理、首席顾问,高级培训讲师;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商业评论》等多家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96年涉足市场,曾担任两家集团公司营销总监职务,99年进入营销咨询业,7年来一直专注于民营企业的管理变革与营销突围,尤其擅长快消品的渠道管理和品牌传播策划。咨询电话:020—85617155、85617156;移动电话:13500031578,Email: szakun@vip.sin.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