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乡、海宁“双城大战”为何爆发? 7 上页:第 1 页 伴随服装、服饰类产业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专业市场迅猛发展的速度,超乎了许多人的意料。作为国内服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流通形式,近20年来,全国涌现出了千余家服装、服饰类专业市场,其中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服装市场有近百家。 除一些服装产业基地和具有商品集散优势的省会大城市外,服装专业市场的创建,如今已成为许多城市市场建设的重点。从一些城市的消费需求看,尽管许多地区的服装专业市场经营面积,已远远超过了当地服饰物流需求的总量,但各种服装市场的建设仍"高烧"不退。 经销商的争夺战,采购商的争夺战,消费群体的争夺战,如今已随着专业市场的发展在各地战火连天。 这种争夺战的背后,不是因为市场“太多了”,而是因为市场“太雷同了”。 大批的服装、服饰类市场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缺乏鲜明个性。尤其是在相对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批的专业市场大同小异,都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只好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同样靠传统的交易传统:95%服装市场停留在现金、现货、现场交易模式的初级阶段,库存、运输成本高。大家都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模式的弊端,但由于短期成市压力的存在,又不得不回到传统交易的老路上来。 同样靠零售+批发的经营模式,导致客户源重叠、消费者群体重叠,只好用价格作为竞争的唯一砝码。 经营业户是同样的进货源,导致产品定位重叠,以小品牌或假样品牌为主,真正的大品牌占的比例并不多,导致此类市场的档次趋同。 同质化,恰恰是恶性竞争的根源。以桐乡皮革城为例,简直就是海宁皮革城的缩影,与海宁走同样的道路,而又缺少先发优势,仅仅靠非常规手段强行拉动,三个月可以,一年可以,长此下去呢? 专业市场的功能定位,必须与产业集群地和市场集散地的需求相适应,并且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独特定位与独特的经营模式。 目前,国际服装服饰(包装鞋业、箱包等皮革制品)产业向中国转移,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我国服装服饰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结构在快速变化;与此同时,由于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来自大型超市、电子商务、连锁营业集团等流通业态,对传统批发市场的竞争加剧,因此,重复的、模仿的、简单的传统市场经营思路,需要换脑转变。 在几十年的经营发展中已形成惯性思维中国专业市场,应该通过产业和市场的互动找到新的机遇,迅速调整经营理念,调整人才资源,调整商品结构,调整物流渠道,调整服务职能,推动专业市场的服装交易单一功能,向服装产品展示、品牌展示中心,向服饰采购、物流配送、接受国际订单中心,向服饰技术研发、时尚信息发布中心的转变,做专业市场的升级版。 如果是不一样的桐乡,不一样的海宁,用不同的定位与功能,面对不同的客流,别说是现在的相距十几公里,即使是只隔一堵墙的邻居,又如何呢?那种状态下,两家只能是相互促进、资源共享,而非现在的相互拆台。 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上海战国策营销咨询机构首席顾问;联系电话:13816697089;电子邮件:liweichina@vip.16.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