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烧洋品牌背后的六大隐忧 7 上页:第 1 页 隐忧二:自卑依旧,迷恋洋品牌有增无减。有些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迷恋是“痴心不悔”,所以,面对火烧洋品牌事件,他们宁可相信洋品牌的质量是没问题的,只是由于有人假冒洋品牌,才会酿成如此悲壮的结局。这同样是对消费者不利的,这些消费者必须让心中的洋品牌走下神坛,从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看待洋品牌。中国鞋品牌也需要运用一些策略引导这些消费者,以有效抢占洋品牌的市场份额。 隐忧三:隔岸观“火”,依旧我行我素。一部分企业不会看到这次火烧洋品牌事件的重要意义:中国鞋品牌即将在高端市场崛起。他们只是隔岸观“火”,以前怎么做,今天还是怎么做,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只能丧失中国鞋品牌攻占高端市场的良好机会。当然,若是压根不想占领高端市场,则可以另当别论。 隐忧四:幸灾乐祸,盲目“拍手叫好”。毋庸讳言,很多人面对火烧洋品牌事件,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盲目为这次火烧事件“拍手叫好”。尽管不能断定说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但至少不是最有用的心态。与上面述说的类似,中国企业更应该看到消费者的“信心”在动摇,看到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应该有条不紊的抓住这次“信心震荡”的机会,提高产品质量,再次提升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应该幸灾乐祸,毕竟从中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可悲”,崇洋媚外的结果是自己上当受骗,别人赚得盆满钵满。 隐忧五:一片迷茫,消费者“无依无靠”。从雀巢、肯德基到哈根达斯、香奈儿,从本田雅阁到戴尔、奔驰,从SK-Ⅱ到倩碧、兰蔻、迪奥和雅诗兰黛,国际品牌的危机源源不断。我们曾经信任的国际品牌怎么了?到底是他们恩将仇报辜负了我们的信任,还是我们崇洋媚外把他们放到了不应有的高度?抑或是别的原因。不管怎么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的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了,或者说,国际品牌的大规模危机似乎在蠢蠢欲动。再进一步想,品牌本来是要为消费者“谋福利”的,如今却成了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罪魁祸首”或“帮凶”。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本来就比较弱,近几年正在逐步增强,但是一连串的国内外大品牌的危机,如香奈儿、雀巢、光明、哈根达斯、华源等等,仿佛越大的品牌越令人担心,这个现状让消费者如何去信任品牌?知名品牌尚且如此,其它品牌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消费者又该如何选购商品?消费者岂不是要陷入“无依无靠”的悲惨境地。 隐忧六:狂妄自大,期望一把火就烧出高端品牌。中国鞋凭借成本优势,在不少国家的中低端市场拥有很强的“话语权”,却在国内的高端市场丧失了“话语权”。火烧洋品牌的事件发生,标志着中国品牌与洋品牌之间在高端鞋市场的“血战”正式开始。但是,如果有鞋品牌自以为一把火就可以烧退洋品牌的“锐气”和“品牌实力”,那则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中国人对洋品牌的迷信绝非一把火可以轻易“烧尽”的。洋品牌在高端鞋市场依然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中国鞋品牌必须制定系统的竞争策略,才有可能在未来的高端市场攻城略地,笑傲江湖。 谢付亮,著名品牌策划专家,人性品牌策划理论创始人和实践专家,中国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第一人,积极倡导并推广“稳健型品牌战略”;首次提出“一分钱做品牌”的运作理念、系统理论和操作技巧,为十多个品牌创造过业绩连年翻番的佳绩;曾任跨国公司品牌经理,现任远卓品牌机构(www.yzp.com)策划总监,兼任10余家咨询公司高级顾问,40余家媒体专栏作家;著有《品牌天机——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条黄金法则》(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品牌著作。电话:13588268508;E-mail: zeroshell@16.com 第 1 2 页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