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营销遭遇博客 7 上页:第 1 页 ●博客对营销的威胁 “福兮祸之所倚”,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企业可以通过博客来传递对企业有利的正面信息,同样消费者或第三方也可以通过博客给企业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故事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它不是唯一更不是最后一个。前不久,一位叫刘书宏的自由撰稿人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央视热播的动画片《虹猫蓝兔》过于暴力和粗俗,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并呼吁央视停播该剧。文章一发出,就立即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不光是博客,就连很多传统知名媒体都进行跟踪报道。尽管最后该动画片在两会之后重出江湖,央视和大多数“虹迷”也一直不承认刘书宏的看法,但是,这一事件却开创了个人挑战权威媒体的先河。在以前要想以一个人的力量与权威媒体叫板,那无异于痴人说梦,然而,如今的博客时代却让一切变成现实。央视在博客面前尚且应接不暇,那么我们的企业又能经得起博客的几次冲击呢? 中国的网民人数早已超过了1亿,在消费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关注网上对企业产品和形象的评价。GOOGLE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使得原本分散的评论得以聚集,从而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在搜索引擎与博客“联姻”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负面评论都可能迅速传播成一个关注的热点,进而在短时间内就能引发一场舆论浪潮,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杀伤力是难以想像的。博客时代的舆论危机之所以比以往的危机有着更大的破坏性是因为它有自身的特点:首先,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将不同博客的负面信息加以汇聚,提高负面信息发布者的话语权,其他博客也可以通过跟贴来推波助澜;其次,博客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加难以控制。以往的传统媒体的报道影响相对分散,口头传播更是微不足道,例如在以往新疆发生的事情要想传到海南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博客却可以瞬间来完成,不给企业多余的时间;最后,博客上的言论相对自由,因此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扭曲,“一个普通感冒都可能传成非典”,如果其他媒体再来炒上一把,那后果就更加严重了。 ●博客危机的应对 博客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企业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尤其是那些知名企业,他们面临博客危机时,往往会受到更大的损失。以往的消费者如果对某种产品或品牌产生不满时,顶多是告诫周围的人不要去购买,甚至会保持沉默。但是,博客出现后,消费者购后评价的“自觉性”明显被调动起来。因为相对直接的投诉而言,在网上写篇“战斗檄文”更容易,如果再有其他博客的附和,消费者的激情会更加“燃烧”。消费者利用博客向企业讨说法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甚至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博客来抨击知名企业。那么企业如何去应对博客危机呢?我认为企业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应对措施: 1,利用企业自己的博客,与消费者及时进行沟通。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利用博客来批评某一企业或者产品时,并非是无中生有,而是因为自己消费后的感觉确实与自己的认知产生了巨大差距,直接向企业投诉的成本太高或者投诉后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企业建立自己的博客实际上就等于建立一个“上访接待室”,为消费者的投诉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与消费者积极交流,既可以消除误解,获取直接的产品信息反馈,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售后服务的主动性。如果消费者的问题通过企业博客得到很好的解决,他就不会四处宣扬企业或产品的不是,甚至有可能成为忠实客户。 2,建立博客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针对企业的评论动态。在美国,一些反应迅速的公关公司已经开始设立专门的岗位负责监测博客网站,及时发觉当时谈论最多的公司,为潜在的危机做好公关准备。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建立博客监督机制,及时发现不利于企业的火种,尽快把它扑灭在小范围内,另外,博客上的一些自由的想法和观点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某些有益的启发,为产品的改进和推广找到新的突破口,可谓一箭双雕。 3,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虽然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无中生有,去恶意制造虚假信息来诋毁某个企业或产品,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不良竞争者利用博客散布谣言来中伤别人。国内现在的一家著名奶制品企业就曾碰到这种情况,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求助于法律部门才躲过一劫。当企业遭受恶意的诬陷,面临巨大舆论压力时,可以考虑诉诸法律,让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出面来调查,以澄清事实,平息舆论,挽救企业和品牌的形象。 ●结语 目前来看,国内的企业通过博客进行营销的案例还很少,博客危机也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有关博客营销的理论还不成熟,不能够给企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博客营销是个新的事物,企业过多考虑其风险,又苦于找不到测量收益的方法,自然要观望下去。因此,从短期来看,博客营销要想取得突破,必须找到适合博客营销的盈利方式,通过某个成功案例的带动,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但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博客正通过它自己的方式来影响着企业的营销行为。因此,正视博客的巨大力量,有效利用博客传递价值信息,同时防范博客可能引发的舆论危机,趋利避害,是成功企业应该具备的素质。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ydksyjs@mail.chin.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