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不了解王安石变法,大规模公司变革就会显得准备不足(下) 7 上页:第 1 页 八、王安石与司马光都只能做到“行方”,不能做到“思圆” 看王安石变法这一段历史,有两个鲜明的印象: 一是宋朝皇帝对知识分子足够尊重,不仅不杀他们,而且在内心深处把他们当成老师。这些文化名人如果落在隋炀帝杨广手里,或者汉高帝刘邦手里,其命运必然大为叵测; 二是这些文化名人有的实际当上了宰相,比如王安石、司马光,有的并没有当上宰相,但一律给人一种“业余宰相”的感觉。本书前文曾经说过,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是有名的“业余宰相”,当然北宋朝儒家知识分子的“业余程度”要比李白好很多。李白只是一个诗人,而且是浪漫主义诗人,带几分“仙气”。北宋知识分子多文学大师、史学大师、哲学大师,但不管是什么大师,宰相实际上别有人选。把他们跟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管仲、萧何、诸葛亮相比,他们在宰相这个职位上的表现差得太多。虽然王安石多少还有点看不起诸葛亮,但作为宰相来说,王安石比诸葛亮差远了。 反对王安石当宰相的人,基本上有一条共通的理由,就是王安石做一个翰林学士,做皇帝的顾问非常合适,但做处理实际政治的宰相,尤其是领导变革的宰相,则不行。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不仅对王安石成立,对司马光也成立。司马光后来当了宰相,但很快去世了,因此司马光当宰相的政绩不太好评价,但就其上台之后,把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全部推翻的“牛”劲、偏执劲来说,也不是能够“顺四时,理阴阳”(西汉宰相陈平语)的宰相气度。至于苏轼这些人,更不是做宰相的料。 王安石变法经历了一波三折,先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后来高太后(宋英宗皇后,宋神宗尊为皇太后、宋哲宗尊为太皇太后)任用司马光(元佑时期)把法又变了回来;宋哲宗(名赵煦,幼年即位,由高太后垂帘听政)亲政后,又开始继续王安石变法的道路。“法”不是煎饼,可以正过来烙,再反过来烙,烙多了,就有一股“焦糊味”。《中国通史》评价说:“在哲宗亲政时期,打击守旧派愈演愈烈,成为主要政事,而不是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其情况同守旧派当政的元佑时期相类似,北宋政权遂逐渐走向衰弱。” 《普华永道论变革型领导力》揭示了组织变革的五种悖论: ¡ 积极的变革需要稳定的基础 ¡ 构建关注个人的企业 ¡ 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变革,既要单刀直入,又要以迂为直 ¡ 真正的授权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 不破不立 能够把握悖论,把握矛盾,是“思圆”的重要标志。拿“思圆”跟“行方”对比,“思圆”更难;当然,“行方”也大不易,尤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官场。如果不以“行方”作为底子,“思圆”只是一种圆滑,一种小机灵;如果不以“思圆”作为底子,“行方”只是一种偏执——“一根筋”,对组织福祉就不能发挥大的功效。 王安石、司马光,有那样高的才能,又有那样高的道德声望,他们都真正做到了“德才兼备”,但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实在有限,这就非常可惜!他们,还有北宋的包公、明朝的海瑞,都足以明垂青史,让后人学习,但他们的现实功业也都同样微薄。 “行方”有一种让人感动的力量。“行方”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尺度上展开,王安石、司马光是一个层次;包公、海瑞是另一个层次;张艺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中的主人公则是最普通人的层次。 其实,中国人应该比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什么叫悖论。悖论不就是阴阳平衡的一种浅近的形式吗?西汉陈平说宰相的职责是“理阴阳,顺四时”,“理阴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阴阳平衡,而“思圆”则是领导人心志模式的基础。 可以用太极图来解释普华永道揭示的五种悖论。比如第二个悖论:构建关注个人的企业。企业是一个整体,是“林”(宏观);企业的员工是个体,是“树”(微观),“构建关注个人的企业”也等同于强调“见树又见林”,企业家既要看到整个企业,又要关注企业中的个人。 关注个人有一个极端的视角,就是文学。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每一个人都是无限丰富的个体。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对白。女主角简对罗彻斯特说: 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象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站在上帝面前! 我觉得,只有在文学层次上关注个人,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你的消费者、员工、或者竞争对手。爱情、亲情、友情、同事之情都是强烈的感情,收拾人心在某种程度上也等于谈情说爱,刚到狭北的毛泽东写给张学良的信跟“情书”也差不了多少。 可以把“见树”(关注个人)看作是阳,“见林”(关注企业)看作是阴,在每一个汗毛孔都洋溢着天才的太极图中,阴阳本来就是动态平衡的,而且两条阴阳鱼的眼睛更表示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西方人没有太极图,因此普华永道用“陀螺”来对悖论作象征性的解释,是多么肤浅啊!倒是书中引用的丹麦哲学家索伦·凯尔伽德的话有点意思,他说:“悖论是思想者热情的源泉,没有悖论的思想就像没有感觉的爱人,是毫无价值的平庸之人。” “阴阳平衡”的思想是最核心的中国智慧,也是中国人所讲“道”的精华。 主要参考书目: 1.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改革出版社,1995年8月 2.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 3.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4. 《中国人史纲》,柏杨著,同心出版社,2005年9月 5. 《宋朝诸臣奏议》,[宋]赵汝愚编,上海古藉出版社 6. 《普华永道论变革型领导力》,普华永道变革整合小组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9月 7. 《帝国政界往事》,李亚平著,北京出版社,2004-9-1 节选自作者新著《蝴蝶成长战略》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joinen@18.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