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牛、伊利谁是谁非? 7 上页:第 1 页 2.关于“财散人聚”问题 《底牌》对牛根生先生“财散人聚”的观念也作了评价。 文中对“散财”符不符合“企业原则”的讨论,事实上是跑了题的。因为牛根生先生是“散个人的财”,而非“散企业的财”——他在伊利尚且如此,何况在蒙牛呢? 在担任蒙牛总裁期间,牛根生先生将自己每年80%的年薪散给了大家;在蒙牛上市后,牛根生先生又将自己和家人所持的蒙牛股份全部捐到了“老牛基金”。到2007年9月,牛根生先生和家人所捐股份的市值已经突破50亿元。 而“老牛基金”是干什么的呢?其宗旨是“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具体用途为“三个面向”:面向教育事业,面向医疗事业,面向三农事业。 大家知道,潘刚先生是从伊利公司刚刚享受到市值超2亿元的股份期权的人,而牛根生先生是向社会公益事业捐出市值超50亿元的自家股份的人……所以,潘刚先生所提出的“谁把更多的钱拿来支持国家”这一议题确实值得深思。 众所周知,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税收责任”、“道德责任”与“慈善责任”等。其中,“税收责任”是最初级的,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如果该纳的税不纳,不管是谁,都是要进监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纳税光荣,但丝毫不应成为炫耀的资本。 更何况,2007年上半年蒙牛的纳税总额已经超过伊利了呢! 或许潘刚先生有一天会将自己从公司刚刚取得的价值2亿多元的股份捐献给国家,体验一把牛根生先生的捐股境界,那时候,再来谈“谁把更多的钱拿来支持国家”这一问题,可能更具说服力。 3.关于“第一品牌”问题 《底牌》引用了一个并不权威的品牌机构的评估数字,以偏盖全地“扬伊贬蒙”。 其实,现在的品牌评估,正规的有,不正规的也有,所以,任何品牌机构的评估,都只是个参考数字罢了,谁也不会“拿根鸡毛当令箭”——当“令箭”也无妨,但一定要客观、全面、权威。但是,写稿的记者偏偏就“忘记”了引用另外6则来自正规机构及消费者评选的品牌评估报告(见下文“资料”)。 不过,话说回来,“忘记”了也无妨。究竟谁是中国乳业第一品牌,不是哪个机构说了算,更不是哪个记者说了算,而是消费者说了算,市场说了算(2007年实际赢得的消费选票的不同,比“评估”更能说明问题);品牌是在消费者的心中,而不是在哪个品牌机构的评估数字中。 【资料】蒙牛被评为中国乳业第一品牌 一、2005年,网络杂志“名牌频道”(全球惟一一家提供品牌资讯的网络杂志)通过全球范围内99个国家、超过2500位品牌专家及大批读者在线投票,评选出他们心目中的2005年全球品牌,蒙牛入选亚太区的品牌排名榜前50位,成为中国唯一获选的乳品企业。 二、2006年首届“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日前在香港会展中心揭晓。蒙牛位列排行榜第171位,并跻身亚洲乳制品品牌前3名(前两名为日本的明治和养乐多)。 该活动由亚洲国际名优品牌认证中心、国资委研究中心、全国青联国际项目合作中心、中华工商时报等共同主办,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个品牌入选。 三、2006年,国家统计局在人民大会堂向社会发布了中国大企业集团首届竞争力500强名单。其中,蒙牛集团排名第11位,位居我国乳制品行业第一、内蒙古自治区大企业集团第一。 四、2007年1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国内惟一对企业进行全方位道德评价的《企业公众形象报告》。在全国600多家参选企业中,联想、蒙牛、海信三巨头力压群雄,位列三甲,与招商银行等共25家企业荣获“2006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 五、2007年1月17日,中文互联网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网络年度评选“新浪2006年网络盛典年度评选”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落下帷幕。在近两个月的投票时间内,百万网民通过互联网评选出了包含新闻、时尚、文化、财经等方面的五十多个奖项。其中,首次设置的“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品牌”争夺最为激烈,最终,中国乳业的领袖品牌“蒙牛”与IT业翘楚“联想”获得最多票数,双双荣登榜首。 六、2006年,《财富》杂志首次发布“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排行榜,海尔、联想、宝钢、蒙牛名列前四位。 类似这样的评估,举不胜举…… 4.关于“打天下的好汉”问题 《底牌》一文对蒙牛的领军人物也有一些非常不妥的评论。 事实上,伊利历史上“打天下的英雄”不是别人,正是郑俊怀、牛根生、卢俊、杨桂琴、孙玉斌、杨文俊等创业元老。伊利液态奶业务的第一个起源是1983年以孙有亮为厂长、牛根生为车间副主任(代车间主任)的牛奶供销加工厂所生产的消毒牛奶;第二个起源是1996年以杨文俊为创始人的灭菌奶业务。而伊利雪糕业务,众所周知是由牛根生、孙玉斌、邱连军等一手做大的,这也是伊利发家的根本。 对于这些“打天下的英雄”,后人不“感恩”也罢,但实在不应该“感仇”。 5.关于“不想过早成为孤独的舞者”问题 《底牌》一文说,潘刚表示“不想过早成为孤独的舞者”。从蒙牛目前超过伊利的现实来看,潘先生已经不折不扣地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当然,在发出这一诺言前,其实蒙牛已经超过了伊利,这就多少透出点“无奈”的色彩。 其实,蒙牛的感想更进一步,它不仅“不想过早成为孤独的舞者”,而且“永远不想成为孤独的舞者”。 牛根生早就说过:“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在马拉松式的企业长跑中,时而你领跑,时而我领跑,任何一个企业过于领先都不一定是好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蒙牛,不管是过去的总裁牛根生,还是现在的总裁杨文俊,都对员工讲过一个意思:“我们只讲伊利的好话,不要讲伊利的坏话!”他们既没说过老郑的不好,也从来没听他们讲过潘刚的坏话。 今天,我的一些言论也许属于牛、杨所说的让人觉得“没水平”的范畴。但我的初衷还是好的:第一,蒙牛品牌不能受到伤害,它不只是“自己”,它还关系到3万员工、30万物流销售大军、300多万奶农及千万股民、亿万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在微词面前,人们普遍认为“沉默就等于默认”,所以,不能不给个说法。第二,我没有忘记中国乳业“窝里斗”的耻辱——三年前爆发的“未晚事件”(中国新闻史上涉案金额最高、波及媒体最广的假新闻诽谤案)——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还是打个“防疫针”吧。 原载:《当代经理人》2007年第11期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