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中成药的独特销售主张(USP) 7 上页:第 1 页 中成药的精准化营销 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现代营销理论的四大支柱是:目标市场、顾客需要、整合营销、盈利能力。其中目标市场是目前营销的主流思想,排在四大支柱的第一位。任何行业都一样,成功的产品都是瞄准目标市场进行的,要瞄得准,还要打得深,打得透。中成药当然不例外。那么,面对上述三大通病,我们不禁要问:中成药的营销出路在哪里?答案是精准化营销。 中成药当然有自己的优势,主要有三点:天然、副作用小(至少在大部分消费者心目中)、开发与使用成本较低。但是,这三点还不够。中成药营销成功的关键是取得消费者和医生的信任和认可。而由于药品自身的专业性,营销必须要结合技术,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精准化营销,否则难以真正说服专业的医生和关注自我和安全的消费者。 首先,疾病本身是精细的,多样的,可以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重症和轻症,等等。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病理过程、病理状态和治疗模式,这些复杂的过程和模式都给医生的用药模式产生影响,也就给病程细分提供了充分和必要的条件。就拿急性病和慢性病来说,疾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起病初期、发作期、后期及预后期等,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 第二,疾病的治疗过程也同样是精细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实在疾病的治疗中都是要考虑“辨症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只是二者的观念和方法不同而已。在不同的时期,患者和医生的用药选择和用药观念都有所不同,相应采取得治疗模式也会有所变化。这里隐含三个关键原则:一是不同的药品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二是疾病的治疗大多需要多种药品组合治疗,很少有一种药品能解决整个疾病过程,可以称之为药品配伍或组合治疗;三是疾病治疗可以分为消除或压制症状,也可以是试图治愈疾病,即治标和治本。 第三,药品的疗效是适用性本身也是精细的。对于大部分药品而言,很难奢想其能适合整个疾病发展过程或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起着主要作用,也很难奢想其能根除疾病的同时也能消除所有的症状。有些药品更适用于发病初期,预防效果很好;有些药品则适用于发作期,疗效较好;而有些药品则更适用于疾病治疗后期或者后遗症治疗,还有些药品更适合消除不适或并发症状。当然,这些都需要有严密的病理学、药理学证据进行学术支持,而不是或者不仅仅是噱头和炒作。当然,中成药的学术研究路线可以有自己合理科学的游戏规则,并不一定要按照西药的规则进行。但严谨、认真,科学合理的学术研究是必需的,它不仅是药品入市的前提,甚至也贯穿于药品的整个营销过程。常见的病程发展周期及对应的常规治疗原则如图1所示: 图1:典型的病程周期和常规的治疗原则 上述“三个精细”决定了药品和企业必须要进行精准化营销,它也是药品营销的潮流和大趋势。对于西药是这样,中成药亦然,甚至未来的保健品也是如此。否则,任何药品都将是昙花一现,甚至波澜不生。 运用病程细分新工具,寻找中成药的优势差异 想找到中成药的独特销售主张,不仅要克服中成药的营销通病,还必须要从竞争战略和定位战略入手,找到自身的优势差异点,这是策划USP的基础,也是策划USP的第一步。优势差异点可以是细微差别,但不能仅仅是一般的差异,或者是无关轻重的差异。否则,USP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要想明晰自身的竞争战略和定位战略,必须要进行严谨认真的市场调研和消费者研究,以及 SWOT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分析等。这些都是基础性和常规工作,这里不作深入探讨。 寻找优势差异点,必用的工具就是市场细分,以寻找市场空档。成功的市场细分是目标营销和市场定位的基础。市场细分常用的四大变量分别是地理、人口、心理和行为。但在医药营销界,越来越多的营销策划人发现,由于药品本身的特殊性,对药品的市场细分,上述四大变量经常像隔靴挠痒,很多时候作用不大,精度也不高。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个针对疾病发展过程和治疗过程的新细分工具——病程细分变量,它能够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和视野去发现药品的优势差异点。 笔者认为,从药品专业的角度看,对药品细分时需要着重了解和分析三个关键技术问题:该药品是属于消除某类(某几类)症状还是根除疾病?该药品更适合疾病治疗的哪个阶段?该药品在治疗中起着主药还是辅药、预防药还是预后药的地位?根据这三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病程细分变量可以包括三个子变量:症状、疗程和用药地位。关于病程细分变量详细说明,笔者已经在《药品市场细分的新纬度——病程细分变量初探》一文中论证过,这里就不再赘述,这里只简单描述一下如何运用这三大子变量来找到中成药的独特优势点。 1、症状细分 对于某个疾病,如果会呈现多种症状,医生在治疗疾病中,一方面可能考虑是否彻底治愈该疾病,一方面可能要考虑消除不适症状。当某类疾病治疗中,症状治疗与治愈疾病同等重要或更重要,或者某药品在治愈疾病上的优势不大,而在症状消除上有较好的效果,则在细分时可以选择症状细分变量,根据药品自身的治疗优势领域,重点瞄准一个或几个症状作为市场。 2、疗程细分 疾病的治疗过程,因疾病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可以分为轻症和重症、急性病和慢性病等。而治疗模式可以是彻底治疗,或者是先维持不发展,再考虑治愈,或者是控制并发症及生命特征等等。因此可以根据疾病的治疗过程进行细分,并运用病理学和药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数据,把该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根据药品本身的治疗优势和有关药理指标,找准该药品在整个疗程中的哪一段有着较大的优势,或者选择最具吸引力的疗程阶段,或者改变既有疗程治疗模式,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和诉求。这种细分工具特别适合处方药营销策划,对于OTC也有很大的适用空间。 3、用药地位细分 对于医生的用药而言,他基本上都是用多种药(二种以上)进行组合来治疗某类疾病,那么里面就有主药和辅药之分。从药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据用药目的,可以把药物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素,即治本;而对症治疗的目的在在于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即治标,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对因治疗的药物称为主药,把对症治疗的药物称为辅药。在使用用药地位的细分变量时,就可以根据药品在治疗过程中所处的作用及功效特点,进行差异化选择。 提炼和传播中成药的独特销售主张 当找到中成药的优势差异后,独特销售主张(USP)就几乎可以呼之欲出。USP理论的精髓就是,一、诉求点要集中,不能多,要有价值;二、诉求点要独特,不落俗套;三、诉求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三者缺一不可,可以称为“铁三角”。中成药的独特销售主张也一定要满足这三点。笔者在医药营销策划实践中,提出了一个广告诉求定理:当某个产品(品牌)的诉求超过两个时,随着诉求的增加,广告效果和市场份额将呈现加速度下滑。结合多个中成药的策划案例,笔者认为中成药的卖点最多不能超过三个,这是个极限。 对于中成药而言, USP的思考方向应该首先瞄准主治功能,而不能像传统思维那样停留在症状表面。因为中成药是按照中医原理而配方的药物,它要遵循中医的原则。按照中医的观点,应该辨症给药,而这个“症”不是症状,而是病情。症状是表面,而病因才是主要。仅仅根据表面症状开药的医生是庸医,而仅仅根据症状选择卖点的中成药则是不可信的,也是不足取的。 另外,USP的提出要建立在中成药的优势差异之上。很多营销策划人员认为USP是灵感偶发,是独立操作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属于艺术的。其实USP可以看作营销之剑的锋尖,有既定的准星,不是随意可以加上的。USP是在商战中用来杀敌的工具,它是一种科学思维,要在规律的指导下思考。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与优势差异后,USP才能被提出。没有优势差异点做基础,任何看上去很美的USP都是缘木求鱼,很容易被消费者否决。 传播中成药的USP时,必须要掌握两个基本原则:1、卖点的主题不要经常变换。如果变换就一定是要伴随着整个营销战略的调整,而不能仅仅做战术的变化。2、针对医生和消费者的卖点应该相同,但是说辞不一样。也就是说要用不一样的话来阐述同一个卖点。 主题为什么不能变?因为广告界有这样的原则:如果你每年都推出一则优秀的广告,但主题每年都变化,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只要不改变广告内容便可凭借稍逊于你的广告战胜你。所以对广告的说服效果而言,变换广告内容和根本不做广告的结果是一样的。主题经常变换,让消费者觉得效果不清晰,产品不够自信。如果连企业都对药品的效果不清楚,你不能指望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 在传播对象上,由于医生是专业的化身,他们喜欢合乎专业思维的说辞,而不是浅显模糊的。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希望知道具体的疗效,但又听不懂太专业的术语。所以,对他们的传播则应该通俗易懂,把深奥的专业药理转化为日常用语。我们以某企业生产的中成药伤科接骨片为例,该药的组方有田七、乳香、没药、土鳖、红花、海星、鸡骨等。从中医的专业角度上说,这个药品组方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舒通经络的作用,适应症包括软组织损伤 ,劳损性、风湿性腰背痛、骨质疏松症、骨折创伤、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折延迟愈合、痹痛症等。但这些太多的利益点和太中医化的词语本身是不适合作为USP提出的,在医院推广中必须要浓缩和提炼卖点,并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药品本身的优势差异点在于其特别适用于骨折的整个病程中的早期,能加速骨折的愈合。营销人员根据这个优势差异点,把USP提炼为:“早期加快骨折的愈合”,广告语为“更快重建 自由生活”。在医院推广中,对医生的卖点传播上主要强调伤科接骨片近30年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同时是同类品种里面研究最深入的一个,并提供充分的研究报告来证实。而对病人则讲述该药品可以加快骨折愈合,减轻病程带来的痛苦。通过这种双管齐下,该中成药在医院的销售中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 饶远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药营销、医药企业管理。电子邮件: ryl1978@16.com 。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