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从“范跑跑”和“郭跳跳”看网络事件传播规律 7 上页:第 1 页 PS:有一个奇怪的心理现象是,当某一个事件爆发时,sonia甚至希望能快点出现一个“XX门”的叫法,这样在讨论时,在搜索时,在传播时,能够更方便。(本心理现象仅代表个人) “XX门”的存在和经久不衰也许说明一个问题:对一个事件(网络事件)进行简单的命名、而且是适合网络语言的命名,可能会使其更容易被讨论和传播,并帮助其形成具有更大影响力的事件(网络事件)。 当然,“XX门”只是被一些事件所用,并不是所有的网络事件都会以“XX门”的来命名。CIC写过很多专门分析网络词汇的文章,sonia在这里分享一个和网络事件有关的的小例子。 512文传大地震后,范美忠老师将其自救而不救学生的行为公布到网上,并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护——这个事件由于其特定的发生背景和涉及到人类伦理道德而迅速形成了网络热门话题。网友们因此给范美忠起了个名字:“范跑跑”。有趣的是,在“范跑跑”这个名字诞生之后,“范美忠”这三个字逐渐被网友们遗忘,取而代之的就是“范跑跑”这三个字。从百度上针对这两个字的搜索量曲线上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来: 虽然代表同一个人,但是“范跑跑”这个更简单更容易记忆也更具有事件代表性的词汇,快速的取代了“范美忠”,形成了一个网络事件的代名词并流传起来。 “郭松民”老师近期因为在电视上怒骂“范美忠”一夜成名,但是在诞生了“郭跳跳”这个名字后,“郭跳跳”的网络搜索量一天之内快速超过了“郭松民”。 上面说的是给一个事件起一个适合网络流行的“好名字”是能够帮助这个事件更快速的传播和形成更大的影响力的。 “范跑跑”这个事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个事件的“热门周期”,和“热度曲线”。 其实观察一些网络热门事件就不难发现,很多热门事件的搜索量曲线都是很相似:快速的形成最高值,然后缓慢的趋向“0”——很像“长尾理论”的曲线。比如“汶川”、比如“ZD”、比如“王老吉”: 而“范跑跑”事件的搜索量确实缓慢上升的,至今还没有到“峰值”的意思: 而对比“范美忠”的搜索曲线,倒是更符合“网络事件”的搜索规律: 当然,也许这个事件不太具备说服力。一方面因为事件本身的性质以及他所引发的社会讨论是逐步升级的,一方面也是因为后期不断的有新的话题加入进来(比如“郭跳跳”),刺激这个也许早就该平息的事件一次次的被人们提起。 不论如何,“范跑跑”事件的发展过程,还是多少给了我们一些对于网络事件传播规律的启发: 一个事件总是有爆发期和衰退期的,网络事件尤其如此,而且网络事件的爆发更快、更迅速,而衰退的也相对比较迅速。 如果想保持一个事件有比较长的传播周期,不断的为期增加矛盾点和新的刺激事件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比如五粮液的最美酒模——当然最美酒模的策划本身还是偏草根一些的,但是他的事件策划手法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文本简单探讨了关于网络话题的一些浅显的规律,借用马云在“赢在中国”中说的一句话:“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对于网络事件营销也是如此。感谢诸多从事网络营销和口碑营销的前辈们不断的尝试,相信网络事件营销会给品牌带来越来越大的传播价值,也会给品牌带来越来越多的帮助。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sonia ai,资深互联网营销策划人员。Msn:aisong78@hotmai.com email:Sonia_ai@16.com,个人网站:www.siwo.com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