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竞争力分析 7 上页:第 1 页 如果把媒体当产品 媒体当产品,让我想起了郭德纲,他老人家说啊,大家都会说话,都长个嘴,为啥你花钱来听我说呢?这话让我咋么嘴咋么半天,为啥呢?后来我明白了一件事:第一,人家说的你不知道,但是你想知道;第二,人家的说法你不会,但是爱听。用术语就复杂了,什么社会分工,信息渴求的,其实就是这两个原因。 按照这个说法,对于一个媒体,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是主要的工作了。 说什么就是内容,怎么说就是形式。说一本挺爱看的杂志《科幻世界》,内容就是一些科技的进步、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介绍以及其他的东西,大板块是相对固定的,据说发行量在40万以上,很惊人!每本6元钱(原来5块),每个月的发行收入就很多了,难怪他们的广告页比较少一点,我的建议呢?如果多多吸收一点IT产品的广告,会很不错。 还有就是一些财经类的,引进的较多。知名的不外乎《中国From EMKT.com.cn企业家》,《商界》,《销售与市场》,还有翻译版的商业评论。 在发行上,很多杂志做了BPA国际发行量认证体系,迄今国内通过BPA认证的媒体共20多家,包括《商业周刊》(中文版)、《中国企业家》、《IT时代周刊》、《通讯世界》、《IT经理世界》、《销售与市场》、《电子产品世界》、《北京周报》、《城市周报》等。 《环球企业家》 的发行据说是20余万,然后的刊物就是10余万,那么我们仔细算的话,很多不知名的财经类杂志的发行就更为小众了,估计在几千册到1万册之间。 不过这样的数据也不是精确的,行业的潜规则就是虚报,只是程度不一,实际上只要监测下印厂,抽查下铺摊率,基本能判断个大概。 说说人 不管是什么媒体,都需要一个关键人,或者一群关键人才成。像新周刊的封新城先生,水皮老师这样的,像《三联》和《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给我个人的感觉做的也是开始风生水起了。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一批优秀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似乎还在经常的跳。网络媒体也在积极吸收人才,这样就促进了新人的发展和薪酬水平的上升,不管是谁培养的,对于行业发展是好的。 电视广播也是如此,一个好的策划或者主持人那就是聚宝盆了,像吴宗宪什么的,牛到不成,国内的鲁豫,那都是一个牛。 媒体么,说白了是带有个人色彩的,就好像相声小品,不同人表演的效果不一样。一个主编或者编导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水平,前提是投资人愿意。 看过王小波写的文章,里面提到《镜花缘》里的一个直肠国,不是说那个国家人说话直肠,而是说消化太快,刚吃着就拉了,于是反复吃反复吃。王大师(我心中的)的意思是讽刺一些翻拍的人,就是别人干啥他干啥还牛哄哄的人。借用一下不是讽刺啊,我觉得中国有很多牛的策划人,只是他们的话未必有人听。 就比如最近的“挑战麦克风”,本是某台从国外引入的节目,结果好(二声)嘛,全国的多数电视台都把演播室整成KTV了,说恶心点,比那谁还恶心。 当然观众是无所谓,哪个好我看哪个,抓不住眼球就没有广告呗。 最后吧,写的东西不成体系,各位将就看,东西都是说着容易做着难,谁都知道。问题是啊,你在做的位置上,做不丢人,不敢去做才丢人。(完全个人看法,讨论请与timelau@sina,com联系)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