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深度分销”的救赎--深度协销 7 上页:第 2 页 三、从人海战术到精英控制 转变措施: 对于明泉公司业务队伍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一些业务员被分流到经销商处,让经销商进行自己选择淘汰,这样可以避免市场的波动。采用的分流措施: 1、 首先向分流的业务人员宣布,待遇只会提高不会降低,先让大部分业务员安定下来,支持这项工作。 2、 分流的业务员的各种保险金依旧属于明泉公司缴纳,依旧属于明泉公司的正式员工。这样不但有稳定性,还要让业务员继续对明泉公司产生忠诚度。 3、 分流的业务人员以后属于经销商管理,包括工资奖金全部由经销商负责,经销商按照明泉公司提供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和考核。 4、 为了不给经销商造成经济负担,凡是采用这次对业务员管理权转移的经销商,可以获得1元/箱的业务补助,每月兑现。 经销商的眼光是雪亮的,一些不能够给其带来经济效益的业务员很快就被赶走了,只有踏实能干的业务员得到留用。 明泉公司剩余了近100名业务员,职责就是协助经销商管理开发市场,贯彻企业政策。人数少了,待遇就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又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这样就产生了良性循环。 业务员小张在这次的改革中,被作为企业的业务员留了下来,工资涨了不少,工作积极性很高,起早贪黑的在市场上,并且替经销商搞了一个电脑开票的工作流程和一个管理制度。经销商很是喜欢,把手下的十几个业务员也都交给他管理,业务也让小张去接洽。明泉公司就无形之中多了十多个推销员的力量。投入了一个人,实际控制了十多个人,这些人员每个都要服务一百多家终端,这样一来通过一个人控制了一千多家终端。 比较分析: 深度分销:深度分销用人员控制终端,企业的业务员替代了经销商的业务员,是典型的人海战术。一方面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也给管理带来了难度。我统计了一下,企业的业务员与经销商的业务员相比较,经销商的一般是企业的2-5倍。因为经销商可以时时刻刻的进行督促,进行情感投入,而企业做不到这一点,就是用卫星定位都不能保证工作质量。 深度协销:人数不要太多,精兵强将即可。主要的工作类似于经销商的业务经理,目的是要把经销商绑到企业的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业务员从跑单员转变为客户顾问,既要开发市场,还要作为经销商的军师,理财顾问,让经销商多赚钱的同时,资源向己方品牌倾斜。 四、从资源独自投入到协同作战 让经销商在市场操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保证资源投入的有效性。过去明泉公司对于市场资源的投入都是企业为主,这样不但是明泉公司难以承受,投入资源有限,而且还形成了营销管理中的漏洞,出现了审批方案权力寻租的情况,让投入的资源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自从采用了与渠道共同开发,风险与利益同沾的原则,市场投入的问题迎刃而解。 投入的大件促销品,例如:冰柜、展示柜、空调等,经销商承担一半费用,还有一些比较大的费用,例如酒店的买断费、商超的进场费等,都与渠道有一个承担比例。把经销商的利益和资源投入效果联系到一起,同时给终端签订销售目标,由经销商进行投入操作。这样又和终端绑在一起,大家都有钱赚,对方都比较感兴趣。 这样明泉的市场投入资源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市场资源的投入大大增加,经销商负责投入,市场活动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比较分析: 深度分销:深度分销的资源大部分都是企业承担和投入的,以企业投入为主导,用企业的力量来推动市场的开拓。资源的投入让企业为主导,管理中的漏洞很大,很多都被管理人员中饱私囊,投入没有产出,这种资源投入的方式,成为企业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 深度协销:既然和渠道是利益共同体,是战略合作伙伴,对于市场上的资源投入也要与渠道协同作战,采用渠道感兴趣的方式,市场投入是以引导为主,采用利益均沾,共同投入的原则。形成资源投入的蝴蝶效应,在利益扩大化的情况下,使渠道环节的配套资源扩大化。充分利用好渠道的各种资源,用一分的投入,引导渠道环节增长到十倍的资源投入,获得百倍的收获。 结尾 经过了2006年的深度协销的改造,明泉公司扭转了销售额徘徊不前的情况下,扭亏为盈。市场的发展进入一个稳定增长的轨道。明泉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是这刚刚是个开始: 明泉公司要运用深度协销建设一个最为节约,最为有效率的渠道,成为利润的一个增长点。 明泉公司要建立和谐发展的厂商关系,双方有的只是相互感激之情,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明泉公司要让经销商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发自内心的,经销商以经销企业的品牌为荣。就像美国AB啤酒集团公司,其中一个经销商的配送车辆达到了200多辆,据这个经销商介绍,销售AB公司的产品是从其曾曾祖父开始的,算起来已经4代了,是通过一个杂货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而这个经销权,专门传给长子,是被当成重要的遗产传承下来。这样的经销商才会和企业生死与共,风雨同舟。 明泉公司经销商的发展健康有序,抗风险能力明显加强,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原文同时发表于〈销售与市场〉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haoxin74@yaho.com.cn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