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价,中国营销人的耻辱? 7 上页:第 1 页 廉价成了一种耻辱 高价格有这么多好处,相对应地,低价、廉价、便宜货,处境肯定就艰难了。 在中国市场上,最有名的廉价产品,恐怕要数大宝了。大宝原先的老板杜斌是实在人,十多年来,他坚持不懈、苦口婆心地劝告消费者,“价格便宜,量又足”、“咱老百姓过日子,就要像大宝一样实实在在”。无奈很多老百姓并不听他的,大宝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一直不理想,最终被强生收购。一些营销人说:“所谓名牌,不过是比其他牌子卖得好、卖得久、同时又比其他牌子卖得贵的产品。”大宝显然是“做”错了,更“说”错了!虽然它的润肤功效确实不错(我在此隆重推荐),性价比更高,但要让有心讲面子的中国人把大宝往脸上抹,确实是要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碍的—我用了这大宝,我的档次、品位是不是就降到了民工一类呢? 曾经,“价廉物美”是中国市场上竞争力的标志,也是生意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们还把它总结成顺口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现如今,前两句还管用,最后一句没人敢提了。“物美”可以,但“价廉”不行—不仅你自己赚不到钱,投资者、营销专家们骂你没出息,消费者也不领你的情。一个刚看过一本营销书的毛孩子,随口就会指责你:“恶性竞争!”“低水平竞争!” 这个气,曾发誓要“造中国人买得起的好车”的李书福受够了!2008年初,一脸辛苦和疲倦的李书福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们的产品没有尊严,售价总是比人家便宜,总是被人家低看一眼,这个局面最起码我是接受不了。”他宣布:吉利已经转型,将不再造低价车。 其实,仅仅两周前,吉利刚刚在美国底特律车展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安全控制系统技术,并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但这种技术带来的荣耀,并不足以抵消低档车符号给李书福带来的耻辱。很多购车者对吉利车的安全性能不放心,甚至怀疑它连最基本的碰撞实验都没有做。 真是欺负死人啊!谁让你自己往低价的土堆里钻呢?低价的帽子一旦扣在头上,消费者就会形成低档的印象,想甩都甩不掉。作为一个生意人,不能不明白这里面的深浅。2003年,柳传志参加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时,随口说了一句话:“联想要实现国际化战略,就必须要有把金子当银子卖的勇气。”这句话说出来之后,联想内外的高参们提醒他:柳总,如果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为口号,不是等于承认了中国人生产的东西只能是低档货吗?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把银子当金子卖”,咱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不跌份总是应该的吧?一句话惊喜梦中人,柳传志幡然悔悟,赶紧在媒体上郑重更正:“把金子当银子卖,这句话说得不太好。” “廉价”啊,你的名字叫“羞耻”!在中国市场上,“廉价”已经成为“耻辱”的代名词。你可以说我“太贵”(我就是贵,怎么着?),可以骂我“老土”(我是传统工艺、祖传秘方!),可以嫌我“适用性差”(我只为部分人设计!)、“功能单一”(这是时代潮流,嘿嘿!),甚至质疑“质量有问题”都没关系(可以改嘛!哪有十全十美的产品?),但你千万别说我是“便宜货”!你要这样说,就等于挖我祖坟,让我们营销人的脸面往哪里搁?公司老板怎么在人堆里混? 话说回来,中国人的口袋并不鼓,内心里对便宜的东西还是相当感冒的,价格敏感度相当高。问题是,作为商家你不能把低价这事摆在桌面上说,那多让人没有面子、多伤人自尊啊!有时候怕消费者不明白,不说出来不行,那就得换个说法,比如“超值”、“高性价比”、“特惠”、“划算”、“精明之选”……总之,不提“便宜”、“廉价”这样的字眼。 举个例子,在百安居的建材卖场里,一般都会辟出一大块低价区,但他们绝不会标成“清仓大甩卖”、“跳楼价”,而是美其名曰“特惠区”。在他们的广告里,来这里的顾客被描绘成“聪明的省钱行家”!你听听,多美! 美国模式还是西欧模式 但是,纵观全球商品市场,并非都如我们这般以廉价、便宜为耻。比如美国。 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创办福特汽车公司时,就开宗明义地申明了公司的宗旨:“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你看,李书福把福特话中的“汽车”一词换成了“好车”,但中国消费者仍不满意!)。通过大规模地生产少量几种规格的汽车,福特不断降低售价,卖出了成千上万辆低价车。他最希望的事情是,最好人人都使用同一款型的黑色福特轿车。 福特的想法有点绝对。毕竟人们希望让生活多一些色彩,让自己多一点选择。但福特的基本思想,在美国社会和企业界中有着广泛的共鸣。 比福特汽车创办更早的可口可乐,虽然几经转手,市场越做越大,牌子越来越响,但他们从来没有试着把自己往所谓高端商品上发展,价格总是保持在人人都能轻易接受的低水平。可口可乐一以贯之的理念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快乐!很多年以前,可口可乐就是全世界价值最高的品牌了,难道他们不能获取更多的“品牌溢价”吗?当然能!但“弱水三千”,人家“只取一瓢”。 还有微软。比尔•盖茨的梦想就是,“让每个人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一台便宜而实用的电脑”。不论是开发操作系统还是办公软件,微软一直在向这个方面努力,他们基本做到了。 还有沃尔玛、星巴克、麦当劳等。这就是美国的道路、美国的模式。在这些企业的词典中,没有“尊贵”、“高尚”这样的字眼,其基本思路是:面向大众,工业化、大规模地生产,不断降价,薄利多销。 与此对应的是欧洲模式。劳斯莱斯、法拉利、LV、拉菲拉图、人头马……走的是奢侈品路线,个性化、小规模生产,卖的是所谓文化、传统、品位。 从商业的角度,两种路线、两种模式都有钱赚。中国的企业家与营销者们,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也许有人会说,欧洲有数百年未曾中断的精致生活传统,这是美国没有的,中国也没有。中国企业没有走欧洲道路的条件。 错!如果要走欧洲模式,中国的企业家、营销人有的是聪明才智。中国人能从一口偶然发掘出的古窖遗址中,延续上几百年前的传统,于是中国有了号称几百年历史的水井坊、国窖1573。至于从明朝开始的“中药世家”、从清朝开始的某种洗发水的祖传秘方、慈禧老佛爷传下来的御膳,更是应有尽有,心想事成。 中国人还可以到欧洲买一个上百年的牌子,比如荣威汽车、Kappa服装。 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应该走哪一条路? 从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拥有量,以及中国人目前的生存水平来说,美国道路无疑更加合适。但是,美国的规模化生产、大众化的营销模式背后,有一套强大的平等主义、平民主义的文化。这与欧洲根深蒂固的贵族文化、精英文化大相径庭。 中国属于哪一种文化呢? 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是最爱好平等的,“等富贵”是最富于魅惑力的革命口号;但事实上,中国人或许只是不能容忍别人居于自己之上,一旦自己有了机会和条件,做“人上人”就成为抑制不住的冲动。武断一点说,中国人在内心里并没有做好“平等待人”的准备。中国人更像欧洲人。 消费是一种表达手段。中国人更希望通过对消费对象的选择,来传达自己的身份信息,给别人(以及自己)明确的身份暗示。作为一个企业家与营销人,迎合市场偏好是本分;改造文化、改变消费者行为习惯,显然不在一个商人的职责范围,也非其能力所逮。 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美国模式是中国市场营销的应有方向,但现实却引诱着中国商人走向欧洲模式。谁能扭转这种文化风气,让中国消费者大大方方地使用廉价产品,让中国的营销人大大方方地说:“我卖的就是廉价货!”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