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3D电视受宠或开启等离子突围元年 7 上页:第 1 页 等离子电视的商业模式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他并不认为3D电视热是等离子企业的最佳突围口,只能说3D电视的出现,恰到好处地显示了等离子电视的技术优势。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在全球平板化浪潮下,等离子与液晶在市场层面应该是相融共生,而非替代关系。 当前的平板市场,从消费群体和应用范围来看,分为家庭和商业场所两大部分。而液晶的异军突起关键,正是利用自身在中小尺寸上的成本优势,把握住了在短期内能形成规模化市场的家庭购买力。 在并不令人熟知的商业市场上,等离子电视却备受青睐。一方面是商业场所对显示面积的需求呈现大尺寸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许多液晶企业对于商业市场重视度不够,反而给等离子留足了相应的市场空间。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并不看好3D对等离子带来的刺激作用,关键就在于3D从上市到普及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这一产品受到消费需求和产品内容的限制,并不会成为市场上的通用普及型产品,只会局限于一些特殊群体。同时,中国现有的家庭住宅结构和客厅面积,决定了3D电视的家庭化普及,很难在50寸以上大尺寸等离子电视上得到普及。 相反,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农村市场,反而会给等离子电视提供更为广阔的商业空间。记者获悉,在广阔的农村市场,对于平板电视的认知度较低,便于企业通过一些价格、品牌、推广等手段,进行等离子电视的抢先布局。 而农村的住房结构、消费习惯、攀比效应等特色因素,反而会增强等离子的大尺寸优势,为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寻找重新定位与再次发展的机会。 从产品到产业链的博弈 近年来,随着平板化趋势的上演,进一步引发了全球彩电企业的竞争手段和模式的变化。特别是中外企业的较量,已从产品成本和市场价格的较量,向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博弈。从上游的面板研发、生产,到模组制造以及下游的消费需求把控和个性化方案定制,都出现了众多整机制造商的身影。韩国企业在LED新品推广上,中国企业在互联网新品推广上,均属于产业链竞争的产物。 种种迹象表明,今后全球彩电企业的较量,绝非只是定位于制造环节的产品较量,而将呈现以产品为突破口向全产业链的博弈,制造商必须要向两端化寻找新的突围。同样,这对于等离子制造商们,无疑是一次发展思维的挑战。 记者了解到,从等离子面市至今,一直采取着高度垂直化的运作模式,松下从上游等离子技术研发、面板生产,到整机制造,市场销售均采取了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初始,松下并未将等离子面板作为单纯盈利单元,向外大批量销售,吸引同盟军。眼下,长虹在等离子上的布局,建立了上下游的产业链优势,正在寻找以上游面板为基础,发散式扩张策略,旨在聚集更多的等离子同盟军。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如何保证同盟军的整体利益,这将决定着等离子企业在3D技术中的出路与走势。 趋势解读:3D电视阵营将呈三派割据局面 当前,3D电视的热潮还未完全退出,但隐藏着3D电视背后的企业布局却逐步清晰。在整个3D产业链上,出现了日本企业单边领跑的格局。松下、索尼等多家日本的消费电子巨头,将3D电视寄予为战略转型、突围平板市场的战略性产品。目前,日企在3D电视的布局,已经从上游的内容制作、标准制订、软件开发等多个环节上搭建起了一条看似完善的产业链条。更为关键的是,日资急于在3D电视上寻求商业模式突围的重任,会令这一产品的市场应用速度超出预期。 短期内,韩国企业在3D趋势上的追赶速度,也彰显出了韩资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地位与实力,三星、LG不排除会借“技术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优势弯道抢跑。不过,当前韩资企业市场重心仍在LED液晶的规模化上。 相对在技术上不被重视的中国企业,却在这一轮的3D电视中实现了“悄然布局、提前抢跑”。早在去年,TCL、海信就发布了3D电视产品,并且一直致力于3D技术的研究。而对于长虹而言,多年前在图像显示和控制技术上的优势将会向3D领域自然辐射,从而快速推动其借助等离子产业链,快速切入3D市场。 目前,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对于3D技术和趋势的把控,并打造产业链的竞争力,将巩固和快速推动企业在互联网电视上的竞争力。 第 1 2 页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